豆豉酱 老乾媽中美味的豆豉,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老乾媽中美味的豆豉,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豆豉約創製於春秋、戰國之際。《楚辭.招魂》中有“大苦鹹酸”,根據注釋大苦即為豆豉。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秦文獻無豆豉,當是秦漢之際出現。《史記.貨殖列傳》始見豆豉記述。
《齊民要術》載有製作豆豉的技法。東漢開始用作藥物。以後歷代食籍、藥籍均有關於豆豉的記述。至今仍為重要調味料之一。
豆豉古稱幽菽,宋周密《齊東野語·配鹽幽菽》:“昔傳 江西 一士,求見 楊誠齋(楊萬裡) ,頗以該洽自負。越數日, 誠齋 簡之雲:‘聞公自 江西 來,配鹽幽菽欲求少許。’士人茫然莫曉,亟往謝曰:‘某讀書不多,實不知為何物?’ 誠齋 徐檢《禮部韻略》‘豉’字示之,注雲:‘配鹽幽菽也。’然其義亦未可深曉。” 明 楊慎 《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甕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文《滕王閣序》古今流傳,享譽文壇。傳說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與中藥豆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間),洪州(南昌)都督閻某,於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這天,“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年少氣盛的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閻都督不由為其拍案稱絕。翌日,他又為王勃專門設宴。連日宴請,閻都督貪杯又感外邪,隻覺得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處尋醫問藥,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主張以麻黃為君藥。
誰知,這個閻都督最忌麻黃,他說:“麻黃峻利之藥,豈能亂用,況且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醫生們你看著我,我瞪著你,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症候難解,藥效不佳,這可怎麽辦呢
正在這時,王勃前來告辭,他聽說此事後,不覺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見的情景:
“你曬這大豆幹啥?”在沙灘上,王勃見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便問。

“做菜。”老人頭也不抬。
王勃望著一大片豆豆,抓了一把細細觀看,奇怪地問:“這麽多,如何做菜?”
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兩口大缸。王勃邁前幾步,見一口缸裡浸泡著藥汁。他在長安跟名醫學過草藥,能認出是辣蓼、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
老人見他識藥,指著另一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藥汁相混,用以泡浸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老人告訴他:“當地老表可愛可愛吃啦,放點蔥頭、辣椒、大蒜一炒,又辣又鹹,香中帶甜,下飯好極了。”(話說辣椒明代才傳入中國的好不,唐朝亂入個毛)
王勃抓了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衝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
今天,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無法勉強。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藥,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於是,他把想法說了出來。別說眾名醫訕笑,連閻都督都直搖頭:“當地土民小菜,焉能為藥。”“不妨一試,況且豆豉不過食物,無妨身體。”王勃相勸。閻都督連服三天,果真見效: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后痊愈。不日,閻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取重金相謝。王勃固辭不受:“河旁老翁獨家經營豆豉,深受百姓喜愛。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
從此,豆豉不僅洪州,而且行銷大江南北,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