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武庙七十二将三国人物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32

火烧 2022-07-16 12:34:21 1275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 32 宋朝时,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称为“文宣王庙”,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相对应,官方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宋史》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32  

宋朝时,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称为“文宣王庙”,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相对应,官方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西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 、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 李光弼 人等二十九人; 四档西庑东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等三十三人。

上篇说过了一档、二档及三档前面的武将,这篇咱们来介绍三档后九位的武将。

三挡(32-40):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

宇文宪(545年—578年8月16日),北周齐炀王,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独孤藏墓志》作第七子,可能有两兄早夭),母为宇文泰妃达步干氏。周孝闵帝、周明帝、周武帝异母弟。

宇文宪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十六岁时,镇服蜀地,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其功德。保定年间,征召回京,任雍州牧。其后多次击败北齐军。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宇文宪发挥了很大作用。宇文宪善计谋,多策略,尤擅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对他心悦诚服,都愿为他效力。建德六年(577年)灭亡北齐后,宇文宪自感威名日大,就暗自隐退。

建德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死后,即位的周宣帝认为齐王宇文宪身为皇叔,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宣政元年(578年)将其杀害,时年三十五岁,谥号齐炀王。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周大冢宰齐王宇文宪”。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宇文宪亦位列其中。

韦孝宽(509年-580年12月19日),名宽,一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

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馀天,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韦孝宽在长安去世,虚岁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使持节、太傅、上柱国、怀衡黎相赵洺贝沧瀛魏冀十一州诸军事、雍州牧,谥襄公。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右仆射郧国公韦孝宽”。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韦孝宽亦位列其中。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

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隋朝建立后,升御史大夫。开皇八年(588年),以行军元帅身份率水军东下攻灭陈朝,以功拜荆州总管,封越国公。因其帮助杨广(隋炀帝)成为太子。杨广继位后,杨素又领兵讨平汉王杨谅叛乱。累官司徒,封楚国公。

大业二年(606年),杨素去世。获赠光禄大夫、太尉,谥号“景武”。

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建德四年和五年,两次参与北周伐北齐之役。建德六年,杨素随王轨在淮北大破入侵的陈军,俘陈将吴明彻,于泗口击退陈将樊毅。大象元年(579年),随韦孝宽攻陈淮南,杨素独自率军攻克盱眙、钟离。大象二年(580年),随行军元帅韦孝宽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旋拜大将军,领河内兵进攻响应尉迟迥的荥州刺史宇文胄。

开皇七年(587年),杨素与贺若弼等多次献上灭陈之策,并于永安(今四川奉节东)造大舰,作灭陈准备。开皇八年(588年),杨素为行军元帅,领水军自永安沿长江东下,大举进攻陈朝。十二月,大败陈将戚欣于狼尾滩(今湖北宜昌县西北)。次年(开皇九年,589年)顺江而下,击败南陈荆州刺史陈慧纪和南康内史吕忠肃,与秦王杨俊会兵于汉口(今属湖北)。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江南各地士族豪强聚众反隋,攻占州县。杨素任行军总管,率兵分路进击,先后击破数支反隋武装,平定江南。开皇十九年(599年),杨素在灵州以北大败突厥达头可汗。仁寿四年(604年),汉王杨谅起兵反叛,杨素领兵数万击擒杨谅,平其众。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与杨素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三人。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杨素亦位列其中。

贺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弼以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贺若弼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

杨广还是太子时,曾经问贺若弼说:“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斗将,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不是大将 。”杨广又问谁是大将,贺若弼说自己就是太子选择的人。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能称大将。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右武候大将军宋国公贺若弼”。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韩擒虎、史万岁、杨素而已。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贺若弼亦位列其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武德三年(620年),封赵郡王。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李靖为副将,灭萧铣,受封荆州大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武德九年(626年),赐实封一千二百户。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名,仅次于长孙无忌。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间郡王孝恭”。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

显庆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

此后,苏定方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

乾封二年(667年),苏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唐朝的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现今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定方不仅英勇盖世,且为人正直。王文度杀降谋财时,“唯定方一无所取”;在灭亡西突厥后,苏定方让“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场,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时,苏定方曾答应饶他性命,为信守诺言,他顿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义。更难得的是,苏定方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却依然被委以重任,以七十多岁高龄镇守在吐谷浑战场的最前线。

苏定方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早年遇上才德兼备的青年裴行俭时,直感叹“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于是倾囊相授,将自己用兵的奇术全部传授给裴行俭。苏定方去世后,裴行俭也成为了唐高宗后期的著名将领,多次平定东西突厥的叛乱,为大唐重置安西四镇,史称“儒将之雄”。建中三年(782年),苏定方与裴行俭双双配享武庙。

王孝杰(?-公元697年),京兆新丰(今陕西潼关东北)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于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兵败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开元中,赠特进。

收复安西四镇后史万岁简介,武则天对王孝杰大加赞赏:“昔贞观中具缓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 后又言:“贞观中,西境在四镇,其后不善守,弃之吐蕃。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大总管王孝杰”。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贬为梓州刺史。后起复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户部尚书。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780年(唐建中元年),王晙与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782年(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武庙七十二将三国人物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32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史万岁简介,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其军事才能不在郭子仪之下。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李光弼部下的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韩游瑰、浑释之、辛京杲、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等大都著名当时。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