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真正倭寇有多少 明初倭寇问题的产生:元明两朝实施的海禁政策
明初倭寇问题的产生:元明两朝实施的海禁政策 说到曾经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杀掠中、朝两国平民百姓无数的日本「倭寇之乱」,今人第一印象无不是明朝中后期嘉靖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大起,以及谭纶、戚继
明初倭寇问题的产生:元明两朝实施的海禁政策

说到曾经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杀掠中、朝两国平民百姓无数的日本「倭寇之乱」,今人第一印象无不是明朝中后期嘉靖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大起,以及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明朝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但实际上,倭寇对中国沿海百姓的祸害,远比此时要早得多。早在元末明初之时,这场历时200余年的抗倭战争就已开始。> 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倭寇入侵」事件,是元朝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倭寇连船数百,掳掠宁波。今人说倭寇,总说是日本破落武士以及沿海「奸民」自发组织的海盗团伙,似与日本政府无关。但根据有关日本史料记载,这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倭寇入侵,确为日本的「政府行为」。彼时日本正是镰仓幕府倒数第二任统治者久明亲王(日本后深草天皇之子)统治时期,他在位时确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开始组织船队劫掠朝鲜和中国的沿海地区,曾有大臣后草建司劝他不要激怒中国,他答道:「唐(中国)已不复从前,不足惧。」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征日失败,让日本对中国从仰视变为平视。虽如此,彼时「倭寇」的主要掠夺对象,仍然是距离其最近的朝鲜。> 元末至正年间天下大乱时期,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一度达到极盛。此时日本镰仓幕府业已灭亡,进入了京都、奈良两个天皇并立的「南北朝」时期(公元1336-1392年),双方旗下的诸侯相互征战数年,乱民四起,大量战败的武士浪人摇身一变成为海盗,这些海盗多来自日本的长州、萨摩、鹿八岛等地。日本南北朝下属的「大名」,也有人资助海盗集团,劫掠后坐地分赃。入侵的路线,大体是每年四五月间,从高丽至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再至江浙地区。偏巧此?东南沿海变乱四起,东南「义军」领袖方国珍和张士诚麾下也有不少「海贼」,因此臭味相投,合兵劫掠东南沿海。尤其可恶的是,他们经常在沿海捕获乡民,掳至日本后令剃日式发型穿日服学日语,将其「日本化」,再挟持至中国劫掠,遇官军围剿时,就令这些人为炮灰。曾给元军抗倭做幕僚的元末文人林伯景在其笔记里就曾记录:元兵捕获的倭寇「俘虏」,相貌与倭人无二,过堂的时候却齐用中国话喊冤,仔细审讯才知是多年前被掳走的当地「乡间良人」。所谓倭寇,十有八九都是这些被胁迫的「华侨」。为防倭寇,元朝严令「片板不得下海」,所谓海禁即从元朝开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天下一统,而「倭患」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摆在了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面前。>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倭寇就给朱元璋来了个「下马威」。同年四月,倭寇与江南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勾结,「大掠五府,饱掠而去」。同年五月,倭寇又侵山东,毁蓬莱,登州卫所,「劫掠官库,军士死伤逾千」。嚣张至极,朱元璋考虑到国家初建,争取和平解决。同年六月,朱元璋以杨载和赵秩为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面见主掌「南朝」国事的怀良亲王,措辞严厉申斥其罪行。孰料怀良亲王狂妄,竟当场斩杀赵秩,并拘押杨载。第二年,日本足利氏掌权的「北朝」向「南朝」发动军事进攻,怀良不支,偏巧此时朱元璋再派使节前来交涉,怀良唯恐朱元璋趁机攻伐,立刻态度转弯,不但当场道歉,还将被扣押的杨载等中国使节尽数释放。第三年,怀良派使节至南京,送还被掳百姓70多人。朱元璋大喜,从此与日本南朝建立了外交关系,允许其派使节到中国「朝贡」。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又发生了倭寇大掠温州之事,第四年,倭寇又大掠福建、广东、海南三省,一月内「沿海乡民死者逾万,焚屋千栋」。朱元璋遣使怒责怀良,怀良喊冤,声称这些倭寇都是从「北朝」来,非自己属地。朱元璋这才知道,原来日本还有个更强大的「北朝」。其后朱元璋多次派使臣与「北朝」建立关系,都被怀良设法阻止。值得一提的是,怀良派到中国的使臣,多次重金贿赂彼时明朝「宰相」胡惟庸,与之狼狈为奸,「通北朝」之事,也是胡惟庸屡屡作梗。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统治者足利义满遣使朝拜朱元璋,朱元璋见其贡书里未提「称臣」一事,因此拒绝收其贡物,但允许日本「光明天皇」的小儿子来南京学习,朱元璋「尤善待之」,但中日关系至今依然处于「冰河期」。洪武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又有多股倭寇入侵辽东、山东、海南三省。此时明王朝经过10多年休 息,国力渐渐强大,朱元璋遂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79年)命开国名将汤和与周德兴在浙江、福建沿海铸「备倭城」59座,屯兵8万人,继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两次挫败窜犯东南沿海的倭寇,「斩俘甚众」,至洪武末期,明朝从北至辽东,南至广东的海岸线上,修筑各类卫所200多所,置「备倭军」近30万人,精锐兵舰3000多艘,构筑起一条海上长城。因此从洪武二十年开始至朱元璋过世,倭患暂稀。这其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查知胡惟庸「通倭」,日本「南朝」怀良又送来书信,措辞傲慢,使朱元璋一度想征讨日本,但终被大都督李文忠等人劝阻。为防前元征倭失败覆辙,朱元璋在其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中,将日本定为「不征之国」,称日本「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不轨,故绝之」。因此200多年后的大明「抗倭援朝」战争里,万历皇帝虽调集精锐水师云集天津,意欲直捣日本本土,终因丁应泰等大臣以「祖制」劝阻而作罢。> 在朱元璋过世前的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统治者足利义满已经平灭南朝,完成国家统一。这之间他屡派使者来华朝见,皆被朱元璋拒绝。朱元璋过世后的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足利义满又派使者前来朝见,在国书中自称自己是「臣日本国王源道义」,正式向大明称臣。建文帝欣然接纳,热情招待使者,但日本国使前脚刚走,倭寇就趁江南、浙江一带明朝的「备倭军」北上参加「靖难之役」之机,于建文元年,二年,三年连续掳掠温州、宁波、绍兴等地,给风雨飘摇的建文王朝,来了次「雪上加霜」。> 朱棣夺取皇位一年后,永乐元年九月(公元1403年),足利义满再派使者来华朝见,朱棣甚为高兴,给予日本「永乐堪和」,两国正式建立了「朝贡贸易」。但次年四月,山东、辽东等地接连发生倭寇入侵事件,令朱棣甚为恼火,恰好日本使臣前来祝贺朱棣册封皇太子,朱棣便严厉申斥,要日本打击海盗。足利义满闻讯后,在国内大力「严打」,并派重兵全歼了对马岛上的倭寇「大本营」。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将倭寇头领20人送至大明治罪。朱棣命令日本使臣「自行裁处」。日本使臣在宁波海边设铁锅,点火将这些倭寇「蒸杀之」,获朱棣赏赐。从此时起至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中国沿海暂时风平浪静。两国之间官方的「朝贡贸易」也迅速发展,堪称是明朝中日关系的「蜜月期」。> 转折从足利义满病逝开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足利义满病逝,继任的室町幕府统治者足利义恃被朱棣册封为「日本国王」,其后日本对倭寇的约束渐松,沿海地区倭患再起。永乐八年二月,倭寇掳掠浙江清南县,朱棣谴使责问,足利义恃立刻抓捕10余名倭寇送至中国请罪。一年后,明朝使节王进出使日本,与室町幕府官员发生纠纷,险些被扣留,朱棣震怒下拒绝日本前来「朝贡」,继而倭患又生,永乐十三年倭寇犯山东,永乐十五年倭寇犯辽东,永乐十六年倭寇犯浙江,因明朝东南沿海守备森严,才未造成大祸。朱棣本人的态度也很宽容,经常将捕获的倭寇放回,坚持要「怀之以德」,并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派吕渊为使至日本申斥足利义恃,命其「悔过自新」。同年六月,日本派使团来华道歉,声称倭寇是「无赖鼠窃,非臣所知」。朱棣再次允许日本「朝贡」,但限令严格。> 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新任日本室町幕府首领足利义教被明宣宗册封为「日本国王」,再次在国内全力捕倭,以求通好。明宣宗放宽了对日本朝贡的限制,从此时开始至嘉靖朝,两国之间的官方贸易络绎不绝,倭寇进犯虽时有发生,但一则明朝海防森严,二来日本国内此时打击倭寇甚严,因此和平终是主流。> 说到明朝初年,乃至终明一世的倭患,有个关键词不得不提--朝贡贸易。> 明朝初年,日本室町幕府之所以几次在明朝的压力下主动捕杀倭寇,甚至送倭寇头目到明朝治罪,其原因不仅仅是惧于大明强盛的国力,更有对「朝贡贸易」巨大利润的垂涎。每次「朝贡」,大明不仅有丰厚的赏赐和回赠,而且其在中国购买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倒卖到东南亚地区,转眼就是10倍的利润。朱棣时期,明朝屡屡以取消「朝贡贸易」相要挟,加上彼时明朝国力强盛,对朝贡的管制限令森严,沿海更囤积重兵,因此但凡大明「发怒」,日本方面就立刻「致歉」「捕倭」。用此法「和平解决」倭患问题,几十年来屡试不爽。但是在朱棣死后,事情却起了变化。> 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明政府对日本朝贡使团的限制日益放松。朱棣时期,日本每次朝贡的人数、规模、携带货物,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从宣德年间开始,管制逐渐松弛,日本使节经常夹带私货到中国贩卖,包括明朝三令五申的违禁品「武士刀」。有时候,使臣私自夹带的物品,甚至比官方贸易的货物多10倍。日本使臣每次到来也非常跋扈,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即发生过日本使臣在南京殴死平民的事,当时刑部要求严惩,朱棣最终「从宽」,只是让日本方面赔偿死者家属千两白银。此后日本使臣更加跋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和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发生了两次日本使臣殴死中国商人的事,明宣宗仅发文「申斥」。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临清当地的指挥使谭敏,因劝解日本使臣莫要抢掠商旅,差点被日本使团围殴致死,其麾下士兵,因有朝廷「严令」,皆不敢管。事情报到明景泰皇帝处,景泰皇帝却下旨宽大,最终不了了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日本使臣在徐州驿站因对饭菜不满,竟当众鞭打驿站官员。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本使臣在济宁闹事,当场杀死商人3名。诸多「外交纠纷」,明朝政府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开始,日本使团开始违反朱棣时代规定的每次朝贡「船不过三条,人数不过三百人」的限制,其使团常携带武器和士兵,遇到中国军队,则出示「勘合」与之贸易,如遇到平民百姓,则大肆抢掠,烧杀之后扬长而去。在与中国民间商人贸易时,更是强买强卖,有时甚至明抢。官方贸易时更张口要中国高价收购,一旦中国官员有所犹豫,他们立刻威胁说「若买卖不成,到时候大批倭寇杀到,抢掠贵国沿海,你负得了责吗」?所以,大数时候,明朝方面选择忍气吞声,花钱买太平。即使如此,沿海依旧时常有倭寇骚扰,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明朝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40多艘持有明朝「勘合」的日本船,突袭浙江地区、攻破台州、宁波、定海三卫,一路荼毒平民无数,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他们抓到孕妇,皆用武士刀剖开孕妇肚腹,取出婴孩挑在刺刀上为乐。宣德朝至嘉靖朝中日「朝贡贸易」的100多年间,日本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八成左右都是这类日本「经贸代表团」。> 明朝中前期虽有倭患,但终未如后来嘉靖朝那般酿成旷日持久的战火。论原因,一则彼时日本还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其政府对于本国海盗尚能控制,为了中日贸易的经济利益,也多次配合中国剿灭倭寇。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军民们长久以来的浴血奋战。> 与明朝中期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相比,明朝前期抗倭将领们的声名相比之下逊色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彼时明朝最大边患不在海边。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苏州指挥副使王湛率军「斩倭寇二百人」,是为大明抗倭战争的第一个胜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汤和属下千户李鼎率「轻舟三十条」,在浙江定海击破倭寇水师,「夺大船三条,溺死百人」,是大明朝第一次在海上击败倭寇。洪武一朝三十年,倭寇的大规模入侵有7次,其中被明军击溃5次。之后的整个15世纪100年里,倭寇的大规模入侵有历史记录的达14次,被大明击溃有10次,正是诸多官兵的浴血奋战,保卫了彼时中国海疆边民的平安。而这期间最著名的胜利,当属发生在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的望海涡大捷。> ,朱棣任命早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亲信刘江为辽东左都督,镇守辽东广宁卫备倭。> 刘江,江苏宿迁人,是早年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亲兵,朱棣北征阿鲁台时,曾亲率骑兵冲击阿鲁台后阵,「手刃敌人十余」,迫使阿鲁台大溃,可谓勇将。刘江到任后经过勘察,认定离金州70里的望海涡乃「咽喉之地」,遂在当地驻兵,严阵以待。他还「发动群众」,招当地「精于水性之良民」,在周边海域一带乘小船布控侦查,严防倭寇入侵。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侦查到东南海域有火光,确认倭寇即将来袭,立刻调遣精兵在当地设伏,次日2000余倭寇登陆攻击,刘江不为所动,派属下徐刚埋伏于望海涡山下,另派百户江隆率领他精心挑选的「健锐勇士」绕道敌后,约定「旗举而伏起,闻炮鸣而奋击」。不久倭寇进入伏击圈,刘江命令鸣炮,继而身先士卒奋勇冲杀,明军伏兵大起,艰苦的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 ,倭寇仓皇逃命到山下樱桃堡内,企图负隅顽抗,刘江严令部将不许攻击?故意露出一个缺口,引诱倭寇逃命,然后命士兵在倭寇出逃时截击,终将倭寇大部歼灭,少数逃到海边的倭寇,也被刘江早已安排好的水师活捉,是役斩首1900余级,生擒数百人,2600名倭寇无一漏网。这是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全军覆没」。捷报传来,朱棣大为高兴,封刘江为「广宁伯」,赐名为刘荣。当地乡民也自发为刘江修筑「真武庙」以表纪念。次年四月,刘江病逝,朱棣甚为悲痛,赐谥号为「忠武」,安葬于北京永定河畔四平山。今天北京官园南边广宁伯街,就是其先前府邸的遗址。> 望海涡大捷,在明朝前期的抗倭战争里有重要意义,此战后100年间,除了日本「经贸代表团」的贸易纠纷外,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基本消失了。倭寇再次以千人以上规模大肆侵扰,应是百年后嘉靖朝中后期的事了。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