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团 塔山为什么增援失败
塔山为什么增援失败
国民党军集中五个师的兵力,携优势炮火,占尽地利,激战五天,为什么就攻不破解放军两个师据守的临时野战工事?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参加过这次战斗国共双方将领事后纷纷发表了回忆文章,对塔山之战的成败进行了剖析。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塔山之战国民党指挥系统紊乱。
本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已经在葫芦岛设立了指挥所,派他的副司令陈铁负责。
蒋介石又派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全权指挥东进兵团,反而让陈铁帮他的忙。
侯在攻击的前两天不在现场,临时由54军军长阙汉骞负责。
在这三个之间又有一个总统府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以“钦差大臣”的面目出现,对作战指挥横加干涉,搞和下属无所适从。
第二、最高统帅和战区负责人以及战地指挥官之间的意见严重不合,极大地影响了战略意图的实施。
这里面首先是蒋介石与卫立煌的矛盾。
蒋作为全国的统帅,希望能将东北的国民党军主力撤出,以救其它战场之急。
卫立煌则坚决不同意,主张坚守沈阳,静以待变。
二人都不让步,最终酿成僵局。
蒋指定的此次塔山战斗的总指挥官侯镜如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
侯是黄埔一期生,早年参加了gcdzg,曾在ze的领导下参与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后来在中央军委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与党失去了联系,后来又重新进入了国民党军系统。
他早已厌恶内战,在塔山之战时是不是有倒向共产党一边的想法还不可知,但他的犹豫情绪对战局肯定是有重大影响的。
他曾私下里对自己的部下说,此次做战,对塔山、锦州是不是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打不出来,如果打不进去还可以维持几天。
在他的授意下,11日晚的军事会议否决了54军提出的穿插塔山侧后的方案,使国民党军在后三天的攻势中重蹈覆辙。
此次国民党决策层中有一个很怪异的人物―总统府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
他是主战最积极的,处处以“监军”的面目出现,乱干涉作战指挥。
为了给自己带过的独95师争头彩,他坚持10月12日休息一天,白白送给解放军一天的整顿时间。
他与62军军长林伟俦都是广东人,同时私交也不错,因此袒护林,把塔山之战失利的过错都推到阙汉骞身上去,害得阙汉骞差一点被蒋枪毙。
在这种威压之下,锦西的国民党将领人人自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领导层内部能形成一个合力,执行任务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第三、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在整体上形如一盘散沙。

在国民党军队系统里,首先有嫡系和杂牌之分,如参加塔山战斗的54军属于嫡系,62军就是广东的杂牌部队;在嫡系部队是也是派系林立,比较大的有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集团、胡宗南集团、汤恩伯集团等。
54军的历史更复杂,54军本来是陈诚系统,但后调来的第8师却原属胡宗南系统,在54军中,8师、198师是强师,暂57师、暂62师是新组建的部队,实力差。
本应派8师和198师共同攻坚,留另两个师担任守备。
但阙汉骞不肯把自己的基本部队198师拿出去受损失,于是就一直让8师担任主攻。
在作战中各方只考虑自己小集团的利益,以损人利已为行事的出发点。
这样部队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