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生活 生活在唐朝的非洲黑人是从哪来的?
生活在唐朝的非洲黑人是从哪来的?
原标题:生活在唐朝的非洲黑人是从哪来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也是一个历史上较为开放的年代,从而吸引了大量各种肤色的人来到中国淘金。唐代的非洲黑人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其地位又如何呢?
在唐代裴氏小娘子的墓穴中出土了一个黑人陶俑,名字为“昆仑奴”,不难发现,所谓昆仑奴正是黑人。
除了陶俑,唐代的诗歌典籍中也常有黑人的描述。如杜甫曾赋诗:“家家养乌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鱼其实指的就是黑人。有一首《昆仑儿》描写的更有特点:“昆仑家住海洲中,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所以说,在中国唐朝有黑人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数量还颇为不少。那么这些黑人在古代那种条件,是如何跨越大洲来到中国?学者们通过考证,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非洲黑人是经阿拉伯人中转到中国来的,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阿拉伯人到非洲去抢夺或者蒙骗黑人,然后来到阿拉伯人的家乡,再经过丝绸之路从陆上转移到中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阿拉伯人把黑人骗到西亚,再从还上贩卖给南海各国,然后由南海各国再转运到唐朝。
但毫无疑问的是。阿拉伯人在唐朝与中西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公元651–789年间,100多年来,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国家)通使就高达36次之多,使得大批的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传播了西亚一带的文化与物品,又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大量传播到中亚和西亚。
那么我们想必都很想知道,黑人在唐朝的地位如何呢?首先,既然昆仑奴带有奴字,想必肯定是奴隶身份,地位不高。《太平御览》中就记载着一个“昆仑奴”如何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帮助自己的主人和心爱的女子相会的故事。
古籍上记载的黑人大多高大威猛,且作为奴隶的他们常常忠贞不二,十分能干,不会像当地奴才一样耍滑头,且绝不会违背主人的意志。
虽然说黑人在唐朝是作为奴隶的,但是有一点,他们过得并不是那么苦,并不是想象中的遭人歧视,更不会像西方殖民者手中那样,遭受惨无人道的待遇,中国还是一个友好的民族,那些能干的奴隶,往往会收到主人的赏识,从而获得更多的赏赐,所得到的待遇也是个平常奴隶完全不同的,优越很多,而很多女性昆仑奴常常会训练舞蹈,来作为舞妓来供达官贵人观看享乐。
所以唐朝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昆仑奴”大多聪明肯干,在达官贵人中十分受欢迎,很多都以拥有“昆仑奴”为身份的象征,由此可见当时黑人被阿拉伯人带到唐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