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明宫词 崔缇 韦氏简介_大明宫词韦氏_韦氏英语

火烧 2021-11-28 21:32:05 1071
韦氏简介_大明宫词韦氏_韦氏英语 -----------------------------------------------------------------〖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好男儿岂为降将

韦氏简介_大明宫词韦氏_韦氏英语  

-----------------------------------------------------------------

〖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好男儿岂为降将;

大明宫词 崔缇 韦氏简介_大明宫词韦氏_韦氏英语

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韦孝宽,每战有功,齐招之使降,孝宽报曰:“孝宽为镇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下联典指唐·韦安石,数番折辱武则天宠臣武三思、张昌宗等,群臣目见之曰:“真宰相也。”

-----------------------------------------------------------------

〖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红袖书笺,五云散彩;

缬袍覆体,一枕留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韦陟事。下联典指唐韦绶事。

五世大儒,邹鲁流芳奕叶;

一家贤相,父子济美当年。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博士韦贤,字长孺,邹人。质朴笃学,以诗教授,兼通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授昭帝诗封扶阳侯。卒谥节。下联典出汉代名相韦孟,彭城人。历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

累绩石渠,图史抱藏山之秘;

蜚声翰苑,蜀袍邀覆锦之荣;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韦述,万年人。年少举进士,为考工郎宋之问所器重,后累官集贤学士、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典掌图书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储书石渠阁二万卷,皆手校定。又撰开元谱二十篇,主撰武德以来国史,文约事详。安禄山之乱,他抱着国史藏到终南山。下联典出唐代京兆人韦绶,德宗时任翰林学士,多参与机密。德宗曾偕韦妃到他家,他正在休息,学士郑絪要跑去告诉他,德宗不许。其时天大寒,德宗拿韦妃的蜀缬袍盖在他身上后离去。

============================================================

【韦姓典故、趣事】

〖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源于《晋书·王敦传》,又见于《新唐书·韦思谦传》。

《新唐书·韦思谦传》里记载到: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

有一次在出巡中,韦思谦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公开地、大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于是,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胆大妄为。后来指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贬义。

-----------------------------------------------------------------

〖韦诞题词须发白〗

《三国志·魏书》记载:汉献帝时期(189年-199年)任太仆的韦端,是京兆杜陵韦玄成的后裔。其子韦诞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字仲将,年少时爱读书,拜邯郸人、名儒淳为师。他苦读《五经》,学问渊博,又酷爱书法。魏明帝在230年任他为武都太守,但他因好书法未赴任,留任补侍中。之后,他升任光禄大夫、司徒。他吸收师傅渊泉(今甘肃省敦煌人)、张芝(今河南省叶县人)、淳等书法技艺,加以创新,能写多种书体,以草书、楷书最有名。

魏明帝时筑云台,高25丈。竣工后,尚未题写台名。于是,魏明帝让人做笼一个,使韦诞坐人,用辘轳引上与榜齐,题写台名,观众皆胆惊。韦诞冒险书写,下来时须发皆白。他的书法作品飞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称金错书。魏明帝还令韦诞为芳林宛中楼观题署,字间满密,故称填篆,又称芳填书。他还善于制墨、制笔,著有《笔经》。其书法艺术对西晋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在公元255年去世,终年77岁。

-----------------------------------------------------------------

〖韦玄成装疯救兄〗

年迈辞官居家休养的汉故丞相韦贤,每想到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子韦弘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三子韦舜在邹守祖业,小儿子玄成不能越兄嗣业的家事,就心情沉重。他82岁时,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语,急坏了家人。汉宣帝闻报,亲临韦贤宅第探望,让太医诊病,又赐御食。当宣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将来为嗣时,韦贤老泪纵横,但不能语。宣帝悲泣回宫。

汉宣帝离开韦贤宅第后,深知恩师韦贤心意的博士义倩与其家人商议。他说:“我知恩师的心意是想让二子韦弘袭爵,不违长子亡、次子继业的大礼。但眼下韦弘入狱问罪,不能袭爵守祀,只好让有父风和才干的少子玄成袭爵。”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于汉宣帝。汉宣帝阅奏章,认为韦玄成德才兼备,便认可了。时任大河都尉的韦玄成闻讯,痛哭失声,知自己袭爵非父亲的心意,且父亲病重,兄长韦弘还在狱中,不能行大孝,悲痛万分。于是,他在任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时哭时笑,胡言乱语,不理政事。

汉宣帝对玄成的突然得疯感到疑惑,让丞相查验。使者询问他的僚属,知情者说:“都尉一向讲究礼仪和谦逊待人,认为自己越兄袭父爵,违背常理和汉礼仪。他又看兄长入狱,不能相救,更为痛心,疯狂怕是假装。”使者返回长安后,如实向丞相报告了实情。丞相认为韦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礼让”,请求宣帝严惩。汉宣帝阅奏章,知道韦贤的心意是让二子袭爵,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玄成佯狂,是欲以让爵营救兄长出狱,为父亲行安葬大礼,没有罪。于是,汉宣帝下诏:释放韦弘出狱,免其罪,令其归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袭爵扶阳侯,归第侍候父亲。韦弘、韦玄成见父亲,叙说皇恩,韦贤一家皆感泣不已。不久,韦贤病逝,按丞相职安葬。守孝三年后,两兄弟均升任了官职。韦玄成礼让救兄的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

〖韦氏之乱〗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省房县)韦氏简介,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而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盖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们又大肆营建第舍,穷奢极欲。安乐公主强夺民田作定昆池,方圆数里;一幅织成裙,值钱十万。中宗﹑韦后和公主们又多建佛寺,劳民伤财。其时后突厥攻掠陇右;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攻陷安西都护府,断安西四镇路。内地则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

〖韦昌辉杀妻〗

韦昌辉是个专好交朋,不顾女色的人,因此回家的时日较少。那王氏婆娘,便不能安居,看王艾东生得年少风流,遂不顾同姓嫌疑,竟与私通。那婆娘心肠既辣,手段又高,只道王艾东是个缙绅门户,可以压倒昌辉,初时犹瞒着秋兰,明来暗去。渐渐连秋兰也同走一路了,已非一日。人言啧啧,只瞒了昌辉一人。那愚民又最畏劣绅,见王艾东的父亲是个举人,自不敢说些别话了。

只这日那婆娘见艾东撞着昌辉,心里仍不自在,因忖昌辉带了两人回家谈话,料然有别的事故,转令秋兰到厨治膳,却蹑潜纵足,密听昌辉几人说话,听得昌辉说道:“小弟就从明、晚带两位到了狱中,口称探监,那狱卒是弟抬举他的,弟顺便遣开狱卒,开了练锁,整备梯子,仁发兄便扶秀全哥哥,逾墙逃去,趁城门未闭,均到西门约齐同走,以图大事可也。”胡、洪二人答应。那婆娘听得,早记在心头,少时把膳呈上,三人痛饮一会,昌辉有些醉意,便安置胡、洪二人打睡,自己却回房去。

那婆娘早知昌辉进来,却不理会。先到床上睡下,昌辉道:“你也不理我,因我数天不理家事,因此恼了?”那婆娘突然道:“你干得好事!”昌辉道:“我没有寻花问柳,干过那事来?却如此生气。”婆娘道:“结交歹人,要劫狱谋反,我明天便要出首去。”昌辉听了大惊道:“那有此事,你休听别人言语!”婆娘拍着胸膊,笑嘻嘻说道:“你瞒得别个,如何瞒得老娘?方才在倒厅上说什么话,我记在心头,你如何赖得!”昌辉此时没话可答,只得哀求道;“无论无此事,纵有此事,岂不念夫妻情分,休要泄漏,待我多把金钱与你使用就是了。”婆娘又道:“我不是小儿,任人欺弄的,我明天要出首去,好教你看。”昌辉道:“休得如此,你要如何,便如何罢了!”那婆娘道:“这却使得,还怕你干不来。”昌辉道;“件件依你,只管说便是。”那婆娘道:“我耐不得这般丑丈夫,你要把一纸休书,让我改嫁王艾东,再把秋兰也随我去,便万事干休!若有一个不字,老娘只是不依!”说罢,翻身向内而去。

韦昌辉听了这话,已知那婆娘与王艾东有了私情,要陷害丈夫,不觉乘些酒气,愤火中烧,再不多言,立时拔出小刀,窥定那婆娘身上一刀,分为两段。这会分教:闺房滴血,杀淫妇于当堂;豪杰毁家,脱真人于陷阱。

僚人韦氏族源

僚是壮语、布依语RAEUZ(我们)的汉语译词,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系百越的一支,《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自汉至唐分布于今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

南北朝时,僚人常被汉人掠卖为奴。其俗有住干栏、卧水底持刀刺鱼、鼻饮、铸铜爨、死者竖棺埋藏等特点。

唐初,僚人与乌蛮、白蛮和蛮等交错杂居。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时期,云南僚人的一部分与濮、鸠僚分化组合为金齿、茫蛮、白衣等族,部分仍保留僚的名称。广西的僚人也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四川东部的南平僚,住干栏,女多男少,妇人任役,男子左衽露发赤脚。此外,还有飞头僚、乌武僚等。他们曾多次举行反抗唐朝封建统治的起义。

宋代,在今广西境内的部分僚人已改称为僮(即壮族)。僚的族称在文献上消失,融合发展为今天西南的一些民族。

壮族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2001年),壮侗语族(侗台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现代僚人就是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簿书,。中国人很早就对家族世系有详细的记录。据史载,国史、方志、谱牒都肇始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代。族谱有其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儒家学说的宗旨就是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维系家庭关系,通过家庭的稳定以调节社会的道德秩序,取得全社会对皇权的忠顺。所谓“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也。因此一个社会就由国家、宗族和家庭三个秩序层次构成。一个国家若要寻求稳定,家庭和宗族的管理就十分有效和有用。于是族谱和氏姓、郡望、堂号等姓氏文化的其它内容一样,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条件。所以说族谱缘起的历史条件,是宗法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文明开始发达的周代掌握文化的王族阶层就有需要开始编纂族谱,以明确自己家族成员的血统及等级,以致编族谱成为他们的特权。至东汉恒帝,“诏责太邱长呈家状姓谱,以齐贵贱之由来,品源流之优劣,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从而促使全国望族竞相修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高下作为做官大小的标准。士族成为社会上层,统治了整个社会,门阀保证保证了士族成员的社会政治地位、仕途和家族的势力,使社会产生对士族的崇拜。士族就是采用族谱来表明自己纯正的贵族血统,国家也严格考查士族的族谱来取士命官,因而修谱是士族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社会对族谱修订有严格的规定,寒族以致很难冒入豪门。到唐朝,这种门阀制度仍然十分重要,但唐朝统治者较为开明,为了招揽国家可用之才,采用了科举取仕的制度,寒族得以进入高级领导层,门阀制度才在门阀官僚阶层与寒族官僚阶层的斗争中逐渐衰弱。

随着唐朝的灭亡,士族门阀在农民起义的屠杀之下更加迅速衰落,族谱失去了政治功能,谱学渐渐式微,至北宋,谱学又重新兴起,却又成为滥觞,修撰族谱成为民间一件平常的事情,国家社会也无法再严格管理,而出现宗族为光耀门楣,往往不顾事实,找一个名人作自己的祖先,混淆了历史真实。年代久远后,再也很难辨识事实之真相。其实在门阀制度十分严格的魏晋南北朝也已出现伪造族谱的现象,掌握特权的寒族就想方设法修改族谱使自己的家族摇身变得高贵,而在后世民间伪造族谱的情况那就更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实际地对待族谱的资料,不能以之为事实之全部。我也对我家族修订的族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不会因面子问题而不顾事实。我又做一项对壮族韦氏的族源作一个分析的工作,列举了一些资料,表达一些研究方法和一些论点。这不是个结论,因为我和大家一样没有充足的资料和证据来完成这项工作。

先来看东方民族网www.e58.com.cn对“韦氏族”的解释:壮族的大姓之一,分布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壮族之中。俗语说:“有壮就有韦”,足见其分布之广。唐宋时,韦氏已为岭南望族......韦氏族是两广土著居民,“韦”,壮语音译,与“怀”音近,意为水牛,这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时期“水牛”氏族遗留下来的氏族名称,后演变为姓氏,然民间却广泛传说,岭南韦氏是“韩信之后......”之说为后人伪托。吴伟峰在《壮族图腾概述》称:壮族大姓韦氏之“韦”是从壮音而来,壮族称水牛为“Vaiz”,部分壮族有养牛的职业,遂自命其姓为“Vaiz”,后来成汉字就是韦姓,这时壮族姓氏汉化情形......韦姓可能原来以水牛为图腾。虽然目前尚无充分的理论根据证实其准确性,但有一定价值。此解释,有何氏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我对此并不全部赞同。

在《壮族论稿》一书中有龚永辉的一篇文章《“土话汉人”与“汉裔”观念》,他讨论到壮族韦姓的“汉裔”观念,讲述壮族韦姓的来源:壮语称水牛Vaiz,是借用中原汉族上古典籍中的文字,《尔雅》释畜有“犩”字,“音魏,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犩”也是一种牛)”。由此而见壮语水牛借用的汉字并非为“韦”字。是否后来壮族姓氏汉化,再始于近音汉姓文字的借用,不得而知。而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对许多姓氏称谓的民族原义有解释,据其叙述,韦姓原是主持分姓的卜黄分给一个讨厌的迟到者的丑姓——男性生殖器,这个人愿意改正不好的陋习,众人劝卜黄给他一个美姓,才改成无贬义的“韦”。男性生殖器是原始性崇拜的对象,在原初的观念中并不为丑。但史书所叙述人们却视此为丑姓,本族族人也不喜欢,可见那种原始观念已淡化,人们只是用封建时代的礼义廉耻观念去看这一个姓氏名称,该姓氏族人群体归属意识已陷入迷惘。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该姓氏的汉写,于是有人借用“京兆韦氏”的金牌子来遮丑。“京兆韦氏”对“丑姓”Viz的取代,说明土姓汉化已经实现。但韦姓土人仍操壮语,行土俗,与当时的汉人还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未能成为现实中的汉人,便成了想象中的“汉人后裔”。

以上对壮族韦氏来源的一些观点,我也将列举一些资料来说明一下壮族韦氏可能的来源。

我先从汉族韦氏的来源来进行一番叙述。

汉族韦姓属于姬姓黄帝族的演变姓氏之一。黄帝的孙子中有颛顼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饲养家畜,威望较高。黄帝去世后,颛顼被推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称高阳氏。颛顼帝的第五代孙子中有彭祖(亦称大彭或彭伯),是善于养豕(猪)和用豕皮做大鼓的氏族部落长。他又擅长做雉肉汤,肉味鲜美,并把汤献于帝尧。尧品尝后大加称赞,遂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世人称之为彭伯国或大彭、老彭国(实为部落大聚邑或部落古国)。彭祖的儿子有彭寿,继任彭祖的部落长职务,和夏部落长禹的关系亲密。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为伯,国称彭伯国。传到孙子一代时,因帮助少康从东夷人手中夺回王位,少康又封彭寿的另一孙子元哲于韦(又称豕韦),建立诸侯国,称韦国或豕韦国(邑城在今河南滑县)。其国名、地名,均因元哲族的姓氏而得名。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时,韦国被灭,贵族在四散时约定以国为姓。而韦国余民沦为奴隶,故无姓氏。到了商朝末年,逃亡于雍州湋川(今陕西扶风县)的韦姓平民,在周诸侯国(邑城今扶风县与歧县交界的周原)的辅助下才建立韦方国,韦遐为国君。韦国在周武王灭纣时有功,被周武王封为伯国,韦遐遂称为韦伯遐。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有“韦伯”。韦伯遐奉周武王诏率军讨伐叛乱的宣伯国,取得胜利,周武王以功将韦伯国封迁于其祖先故国地韦。武王后的成王,又封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史学界一般以韦伯遐为韦氏受姓的本族祖先。韦伯国传至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被鲁国逼迫,又迁回彭祖故地彭城。韦伯国传至战国时代周郝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时,被灭。彭城韦遐传至二十四代韦孟,为汉楚王傅,举家迁于邹,以诗书传家,其第四代孙韦贤,第五代孙韦玄成相继为汉丞相。迁于长安杜陵,后代子孙成为显贵于汉唐的京兆韦氏望族。

那么壮族韦氏的族源与汉族韦氏有渊源关系吗?

从客观上说,我没找到十分全面的材料。同样,不只是韦氏如此,其他姓氏都是如此,否则何光岳先生不用那么辛苦去探讨民族源流了。

首先我从韦氏族的“韦”字说开来。韦,熟治之兽皮也。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或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而得名。而东方民族网对壮族“韦氏族”的解释,认为“韦”是壮语音译,与“怀”音近,意为水牛,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时期“水牛”氏族遗留下来的氏族名称。龚永辉则说明壮语水牛借用汉族上古典籍《尔雅》中的“犩”字,是一种蜀中的一种牛,如牛而大,重千斤。而从古文字学上来说,汉语“韦”和壮语“韦”也有相近意思,皆指畜。中原韦氏族部落和壮韦氏族部落有可能是在夏商周时代就有接触和融合在一起了,有可能在那时,中原夏朝时的韦氏族部落因被商汤消灭,除部分迁住今陕西外,也会有部分向南迁移,与南方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壮族的韦氏族。唐朝壮族韦氏族与宁氏族、侬氏族、黄氏族等集团都有较明确的族号、明显的氏族特色和势力范围,而且韦氏族的中原文化味是十分浓厚的(见广西上林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这可能与中原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渊源,或至少说明中原文化对韦氏族有深刻的影响。

而我认为一个氏族应具有多元一体性,其实这是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理论的延伸,一体指中华民族的实体,多元指56个民族,即中华民族是具有多源性,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民族已经有血缘关系了,是一个集合体了。就每个民族来说也是多元一体的。汉族的源流是多元性的,那么家族的源流也多元的。壮族韦氏族主要来自于百越民族,也有来自中原华夏民族,还有瑶族、苗族等等。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越人的一支骆越人、西瓯人发展而来的。古越人分布在今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湖南南部、江西等省区,分支很多。而他们的发展与中原华夏族有着很大的联系。

现在广西壮族韦氏许多族谱记述他们韦氏的祖先是宋朝跟随狄青征侬志高而迁移来,或是韩信的后裔,俱不可信。这是壮族各姓氏的族谱都有的普遍的谬误现象。《壮族论稿》中有龚永辉的一篇文章《壮族韦姓“汉裔”考》,他认为之所以壮族韦姓认为韩信是其先祖或认为西安汉族韦姓是其先祖,是壮族韦姓先民归属意识在被动扭曲中产生了最初以汉写韦字和京兆祖籍、韩信后裔相结合为标志的“汉裔”观念。为什么壮族有这种意识,主要是历代封建皇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政策的结果......特别是壮族土官在政治上受限制。精神上受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卑微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托裔炎黄华胄,冒充汉人,伪称狄青部将佐之后,将是一条出路。也提高自己的地位,与汉族平等化。这就是“汉人后裔意识”形成的原因。

我再从贵州布依族韦氏和海南韦氏的情况来做例证。贵州明朝有韦番长官司,《清史稿》说:“唐韦四海守此土,明洪武四年改设韦番长官司,传至韦璋韦氏简介,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可以看到,唐朝韦四海是镇守此地的官,《辞海》谓“守土”为保守土地也,凡地方官皆称守土,似乎守土的并不是本地人,而朝廷委派的官员,而韦四海可能是汉族人,其后裔最终布依族化,且世袭为官。现韦氏仍为布依族的大姓,当然许多布依族韦姓是从姓,原本的布依族居民没有姓氏,是随汉族的姓氏而取姓,本身成分是布依族的原居民。而又有传说历史上马殷派遗马平、龙得寿率领邕管八姓龙、方、石、程、韦、洪、卢、张兵计两江溪洞而留在贵州据守,后来演变成为宋元时代的“八番”长官司。那么这个韦姓是壮族了,但与《清史稿》谓韦四海唐朝守此土不符。布依族与壮族其实是同一族源的亲近民族,它的姓氏发展也应是相似的。另有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六九说到唐朝韦公干,也是一个由汉官而越族化的奴隶主,而琼山韦氏就是流放到海南岛的唐朝宰相韦执谊的后裔。

我们也能看到,落后少数民族原先是没有姓氏的,接受汉文化后,就有可能改用汉姓,所以壮族韦氏也有大部分是原住民,取用了汉族韦氏的姓氏,即所谓从姓。也不一定是什么水牛部落采用相近汉字来取汉姓而来的。《隋书》、《新唐书》等记载了历史上隋唐两朝有不少中原汉族韦姓官员治广西广东的情形,唐代入岭南做官的多达30多人,便有可能使民教化当中令当地的土著接受汉文化而就近取所教化的有影响的官员的姓氏。这有影响的官员有:隋朝的广州总管韦洸。隋朝的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开地数千里,诏置七州十五县,酋豪宾服。唐朝韦丹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办屯田,教种茶麦,仁化大行。韦丹子韦宙,出为永州刺史,亦有政绩。唐朝韦冲,南宁州总管,亦使渠帅宾服。韦说任邕管经略使。韦玠任容州刺史。韦悦、韦弘表任容管经略使。韦灌任容管观察使。还有韦荷、韦琳任广州都督。以及众多的韦氏流官如:唐太宗御史大夫韦挺流放于广西象州,唐玄宗流放刑部尚书韦坚四兄弟及家属于广东封开,韦子春流放于广东肇庆,韦月将流放于广东潮州,宰相韦执谊流于海南崖州,宰相韦方质流于海南儋州,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韦说流于广西合州。这也是韦氏来源多元性的一个方面。

但总的来说,壮族韦氏的血缘源流是以古骆越族为主的,其他民族如汉族、苗族、瑶族等为比较次要的源流,而文化上则以汉文化为主。我不强调韦氏的纯正血统,其实中国上下几千年,民族、家族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彼此间早已是亲缘相连了,即使壮族、汉族韦氏不是同一个祖先血统,但也是具有交叉旁系血缘关系了,都是融合在中华大民族文化中去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