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东汉才女 汉代顶级才女遭遇背叛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火烧 2023-02-12 06:31:35 1051
汉代顶级才女遭遇背叛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说到汉代的才女,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写下「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卓文君,或者是六岁就能辨琴的蔡文姬。 但其实汉代还有一位顶级才女,她遭遇

汉代顶级才女遭遇背叛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东汉才女 汉代顶级才女遭遇背叛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说到汉代的才女,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写下「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卓文君,或者是六岁就能辨琴的蔡文姬。 但其实汉代还有一位顶级才女,她遭遇背叛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她便是汉成帝的妃子,才貌双全,以辞赋见长的班婕妤。 她被打入冷宫后,写下一首《团扇歌》,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团扇歌》/《怨歌行》 西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代,她的父亲班况在汉武帝时期也是抗击匈奴的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说班婕妤也算是出生名门,后来的班超、班固、班昭三兄妹也得尊称她一声「 ”祖姑母”。 根据历史记载,班婕妤自小聪慧,熟读诗书,才华过人,远近闻名,再加上她容颜秀丽,所以在她长大后,便被汉成帝选入后宫。 一开始班婕妤也只是少使,后来得到汉成帝宠爱,便被封为「 ”婕妤”。 当时汉成帝有多宠爱班婕妤呢? 传闻他为了能够时时刻刻和班婕妤在一起,便特意命人打造大一点的撵车,以便同游。 这在后宫女子看来是何等大的荣耀,可班婕妤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汉成帝。 在她看来伴随在圣贤明君身侧的应该是贤臣良将,只有像桀、纣那样的昏君才会和妃子同坐。 如果她和汉成帝同坐,那岂不是陷汉成帝于不义? 汉成帝听了班婕妤的一番解释,深以为然,从此更加宠爱她。 而当时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听说后,对班婕妤也是赞不绝口,「 ”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皇帝宠爱,太后也赞不绝口,可以说班婕妤在宫中算是如鱼得水。 可是这一切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后,便化为乌有。 汉成帝被赵氏姐妹迷得神魂颠倒,将后宫弄得是乌烟瘴气。 当时的皇后许氏看不惯赵氏姐妹的跋扈,便在宫中行巫蛊之术。 事情败露后,许皇后被废,而赵氏姐妹也趁机陷害班婕妤。 班婕妤为自己辩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汉成帝听了后,想起往日的恩爱,起了怜惜之心,赐她黄金百斤。 经此一事后,班婕妤的心也冷了,她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太后。 青灯壁寒,霜重瓦冷,即使退居长信宫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她的心中对于汉成帝未必没有怨恨,所以便有了这首《团扇歌》。 诗歌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 第一层从团扇的外观写起。 这把团扇的材质有多精美呢? 它是由织布机上新裁剪下来的齐地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样皎洁无暇。 原本纨和素就是指精美的细绢,而这细绢还是来自盛产丝绢的齐地,它的精妙绝伦可见一斑。 接着的三四句诗人又写到了它的制作工艺:将这丝绢缝制成印着合欢图案的团扇,那浑圆的形状,洁白的色彩,宛如天上的明月,光彩照人。 这四句看似写团扇,其实何尝不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呢? 团扇的本质之美,暗合她出生名门,才貌双全,品德高洁。 「 ”合欢”图案不仅写出了团扇的精美,更道出了她对爱情的向往,「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而「 ”明月”也象征着她对「 ”月圆人团圆”的期盼,而这也是很多后宫女子的期盼。 五六句诗人又接着写到团扇的用途。 古人的衣袍一向宽大,所以可以将团扇置于袖中,天气炎热的时候,便取出来,轻轻一摇,凉风顿生,使人爽快。 此时令人凉快的团扇,就像后宫的解语花,为皇帝排忧解烦。 可是即使团扇再受主人喜爱,说白也不过是玩物,后宫的女子也是如此,长伴君侧又如何?不过是供皇帝娱乐的玩物罢了。 所以才有第二层的「 ”弃捐”。 诗歌的最后四句写的就是团扇被抛弃的悲惨命运。 西风起,秋节至,凉风吹走了夏日的炎热,也带走了主人对团扇的宠爱。 那团扇转眼就被主人扔进了竹箱里,丝毫不念往日的恩情。 团扇的「 ”弃捐”正应了班婕妤的「 ”失宠”。 「 ”秋节至”说的不仅是节令,更是代表着韶华的逝去,就像《长歌行》中的「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而「 ”凉飙”便是指后来宠冠后宫的赵氏姐妹,「 ”箧笥”就是班婕妤幽居的深宫。 后宫向来是「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班婕妤的命运不过是众多失宠女子的一个缩影罢了。 在这首诗中,她以「 ”团扇”自喻,将女子失宠后的幽怨写到了极致,引起了千古共鸣。 而自班婕妤后,「 ”团扇”、「 ”秋扇”也渐渐成闺怨、秋思的代名词。 「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可以说「 ”团扇”这个意象,影响了几代文人,从这点来看,班婕妤的诗是成功的。 但她又有着封建女子难以摆脱的局限性,对于汉成帝的冷落,她是怨恨又无奈的。 而跟她同时代的卓文君在面对司马相如另找新欢时,她是决绝的,「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相比于班婕妤的「 ”怨”,显然卓文君的「 ”决绝”更令人敬佩,也许这也正是班婕妤不如卓文君出名的缘故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