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裕固族民族文化 裕固族的历史
裕固族的历史
裕固族的历史
回鹘这一古代民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史籍上,而裕固族的先民“黄头回鹘”这一名称则最早见于宋代。
据史籍记载,“黄头回鹘”是古代甘州回纥的一部分。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一支投当时控制河西地区的吐蕃。
他们同早住牧在这里的回鹘结合,日益壮大,史籍称他们为“河西回鹘”。
其中居住在甘州的一支最为强大,于10世纪初建立的政权,统领河西回鹘各部。
因而,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
甘州回鹘建政100多年来,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们“世以中国为舅”,而中原王朝“亦常以甥呼之”(《旧五代史·外国列传第二》)。
至北宋时期,仍保持这种甥舅关系。
自五代至北宋年间,中原王朝多次册封甘州回鹘可汗,他们也对历代中原王朝朝贡不绝。

宋天圣六年(1028年)河西回鹘败于西夏人李元昊,失去政治中心甘州。
1032年李元昊继位后,又先后占领瓜、沙、肃等州,“尽有河西旧地”(《宋史·夏国传上》)。
甘州回鹘各部再次离散奔走,其中一部分人退处沙州以南,仍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这部分回鹘人被称为“黄头回鹘”、“撒里畏吾”等。
1226年,蒙古军征,攻下撒里畏吾地区。
此后,撒里畏吾人臣服于蒙古,并与蒙古部落逐步融合。
明中叶,撒里畏吾人东迁入关,到达今天肃南和酒泉泥堡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今天的裕固族。
裕固族先民曾实行多种政治制度,最早的当是原始的氏族部落政治制度。
后来实行的主要是氏族部落制和封建制相结合的宗法封建制。
直至20世纪50年代前,仍实行这种制度。
甘州回鹘时代,其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出自“夜落隔”部落,实行世袭制。
中原王朝曾多次册封甘州可汗,如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六月,册封可汗仁美为“英义可汗”;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三月,又册仁裕可汗为“顺化可汗”后晋天福四年(929年)三年,又册仁裕可汗为“奉化可汗”;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六月,特封其可汗为“归忠保顺可汗王”。
可汗之下设各级官吏,官号有突厥民族的,也有借自中原王朝的,如都督、宰相、枢密使等都是中原王朝的职官名。
各部落也有自己的首领,“各立君长,分领族帐”(《西夏纪》卷三)。
清初,清政府以裕固族原有的部落组织为基础,分为“七族”,封其首领为“七族黄番总管”,即人们所称的“总王”、“大头目”。
各部落设正副头目,清政府委以守备、千总、把总等职衔。
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裕固族10个部落由一个大头统辖,每个部落有正副头目,直接管理部落。
大头目有权管辖所有部落,有权召集和主持各部落头目会议,各部落的大事一般由大头目批准处理。
20世纪50年代前,大头目势力缩小,名义上有权管理所有部落,但实际上只限于操东部裕固语各部落。
其余各部落的实权则掌握在本部落的头目手里。
副头目有世袭的,也有选举的。
所谓选举,也只是一种形式,往往都是由头目预先指定,交部落会议通过。
总圈头、辅帮、“老者”是由部落头目与宗教上层人士和牧主商量后指定的,几乎都由牧主担任,任期一般为一年或三年,可以连任。
小圈头由部落头目指派,有的部落由交不起“茶马”税的贫苦牧民充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至三年。
小圈头为头目送信、路腿、催收“茶马”、充当打手等,同时还必须侍候头目。
“老者”或称“族长”,即各氏族的氏族长负责征集部落的各种款项和协助头目处理纠纷。
在明花区和大河区,“老者”由头目指定;在康乐区由卸任的总圈头或辅帮充任。
部落会议每年选举几次,由头目召集,每户都要派人参加。
表面上是民主议事,实质上是贯彻头目的决定。
1949年后,裕固族结束了长期的宗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裕固族残留部落组织形式,清代史料称裕固族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
七个部落又分“东五族”和“西二族”。
“东五族”为:大头目家、八个家、五个家、罗儿家、杨哥家。
“家”即部落,七个“家”即七个部落。
后来,大头目家分出曼台家,八个家分为东八个家和西八个家两个部落,杨哥家分出四个马家。
这样,裕固族有10个部落。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裕固族10个部落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四个马家、五个爱、西八个家、东八个家、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尔家、曼台家。
在10个部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亚拉格家,“亚拉格”当是五代和宋代史籍中记述的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的同音异译,同时也是唐代回鹘汗国时期回鹘可汗的姓“药罗葛”的不同译名,均为裕固语“YAGLAK”的汉语音译。
而亚拉格家是操西部裕固语的,这充分说明裕固族与古代回鹘人的渊源关系。
部落内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
部落上层拥有各种特权,有裁判诉讼、施刑和处理部落一切事务的权力。
部落中发生偷盗、打架、草场纠纷和家庭诉讼等,都由头目、总圈头、辅帮和“老者”审讯处理。
根据部落习惯法,凡部落派公务劳动,不去者受罚,轻者处以加倍劳动,重者罚款或用柳条鞭打;对欠债不还者,经向总圈头告发,处以加倍利息或罚款;对偷盗者,除偿还原物外,处以柳条鞭打、砸脚踝骨等弄刑罚。
户族 裕固人称氏族为“户族”,裕固语称“底尔勒”。
每一个“底尔勒”都出自同一个祖先,同一个“底尔勒”的人不能通婚,这说明它具有氏族的基本特征。
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裕固族的户族约28个。
其最大特点是这些户族既有本民族的户族名称,又有汉姓。
这主要是由于汉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其汉姓或取户族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如“杜曼”户族便以“杜”为姓,“安帐”户族则以“安”为姓。
另有一些则是以汉语意义相同的词为姓,如“西喇”意为“黄”,故西喇户族以“黄”为姓。
裕固族户族名称及汉姓参见下表:裕固族户族名称与汉姓。
户族名称 汉姓
安帐(史称“奄章”)——安、苏勒都斯——苏、巩鄂拉提——郭、增斯恩(增柯斯)——郑、索嗄勒——索、顾令娜合苏四——顾、杜曼——杜、巴依亚特——(吴)白、亚纥拉格—杨、兰贾克(兰恰克)——兰、卡(哈)勒嗄尔——柯(哈)、常敏(史称“赤闵”)——常、阿克达塔尔(阿克鞑靼)——白、各尔格兹(柯尔克孜)——耿、呼郎嘎特(呼朗格)—— 贺、蒙戈勒——孟、托鄂什——妥、冲萨——孔、鸟郎(阿尔郎)—— 朗、西喇——黄、鄂盖尔——李(高)、贾鲁(贾)、克孜勒(意为“红”)——洪、格勒克——葛、帕勒坦(一称“三潘”)——潘、绰罗斯——左、钟鄂勒——钟、祁鲁——石。
裕固族的氏族组织“户族”已不是原生的,它不是一个氏族在某一个部落内,而是一个氏族成员分散在各个部落内,如安帐户族(安姓)在裕固族的10个部落都有其成员;亚拉格家、西八个家、罗尔家和曼台四个部落都有杜曼户姓(杜姓);亚拉格家、东八个家、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尔家和曼台家六个部落都有巩鄂拉提户族(郭姓);鄂盖尔户族(高姓、李姓)分布在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尔家、东八个家四个部落;等等。
这种现象与印第安人的氏族有相似之处,如狼、熊、龟三个氏族在易洛魁联盟的六个部落中均存在。
这是有意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各部落间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