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和妻子的感情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简介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 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 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 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 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 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 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 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 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 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 附近)。
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名扬海内科举不顺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腊月二十 四日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 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 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 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 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 有光,(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 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 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 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 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 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
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 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归有光简介,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的家 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 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 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震川先生名扬海内,连 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 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 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绪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 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张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然而,归有 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 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 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 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 的性格。 不附权贵勇抗巨子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 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挤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文毅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 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计东《顺德府重建归震川先生祠堂碑记》)归有光屡不中式时,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 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这位宦 官,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张 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 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 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士奇、荣、溥)统治文坛,提倡 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
于是有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 古。李、何七子致力于诗,散文并非所长,但是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间,李 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归 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学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钱谦益说:“元美(世贞字) 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势,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 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尘,登坛设墠,近古未有。”(《列朝诗集》)这时的 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身处穷乡僻壤的布衣老儒。同是用钱谦益的话说, 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不可一 世的王世贞抗争。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 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 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 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 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 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见《列朝诗集小传震川先生归有光》)王世贞在晚年完全 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 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 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 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 的对手为之折服。 晚年入仕兢业守职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因为科举取士 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 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 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长兴地处山区, 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 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 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
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 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 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 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 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 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通判。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既是刚正不 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 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归有光简介,修了一部 完备的《马政志》。
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 但仍然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归有光正恨“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 当世奇功伟烈书之”,而现在却时来运转,能入内阁藏书楼,读到内阁所藏异书。不幸,正 在这大开眼界准备显露自己的才华,以遂平生之愿的时候,却被病魔缠身。他虽然带病坚持 了一段时间,但终于在第二年(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 年)抱恨死于北京,时年六十六岁。 著作繁富散文扬世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 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 “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 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 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 (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 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 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 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 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 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 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中貌视十分平常的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譬如著名的《寒花葬志》 学习辅助网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