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历史上王述

火烧 2022-12-12 00:03:35 1110
历史上王述 历史上的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

历史上王述  

历史上的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个人履历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出生于无锡,晚年旅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卒於浙江金庭。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

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书法造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

历史上著名宰相知多少

开创先例 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 管仲(?—前645年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

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

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

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

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

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

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

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

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

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前208年)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前193)汉朝初年丞相。

历史上有没有性王的当官的

如果是姓王的当官的,那可太多啦。

王廖,战国时期名将、兵法家。贾谊《过秦论》中例举六国当时的名将亦有王廖。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军事家,秦灭六国的军事主帅。王贲,频阳东乡人,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的主要将领。

王绾,秦国人,秦朝首任丞相。王陵,沛县人。

西汉初年第三任丞相。王䜣(xīn),济南人,西汉昭帝时期的丞相。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汉平陵人。汉哀帝时期的丞相。

王凤(?-前22年),字孝卿,魏郡元城人。西汉权臣,大司马大将军。

王政君的长兄。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新朝开国皇帝(建兴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1]王梁(?-38),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霸(?-59),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常(?-36),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东汉开国大将,后追加云台,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王莽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

东汉初年为大司徒司直。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郪口)人。

东汉官员,官至汝南郡太守。因治理有道,招贤纳士,不为权贵所屈,为史所称道。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

东汉末年司徒。养女即貂蝉。

王朗(?-228),字景兴,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司徒。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临沂人。三国魏司空、太尉,西晋太保。

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基(190-261),字伯舆,东莱曲城人。

三国时曹魏重要将领。谥“景侯”。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大将。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将领,官至司空。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历史上王述

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

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人。

西晋司徒。魏司空王昶之子。

曾参与灭吴之战。王衍(256—311),字夷甫,琅琊临沂人。

西晋名士、书法家,惠帝至怀帝两朝重臣,官至司徒。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人称“仲父”。

谥“文献”。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人,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

王承之子。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

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时前秦统一北方,谥“武侯”。

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人。

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曾立下赫赫战功。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琊临沂。

王珣之子。南朝宋太保,谥“文昭”。

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王僧辩(?-555),鲜卑族,字君才,太原祁人。

随父王神念投奔南朝。南朝梁大都督,平定“侯景之乱”。

王雄(506-564),字胡布头,太原人。北魏、西魏、北周大将。

王琳(526-573),字子珩,会稽山阴人。南朝梁将领。

王君廓(?-627),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唐初名将。王孝杰(约632-697),京兆新丰人。

武则天时期大将。王晙(653-732),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太原祁县。唐玄宗时期名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四镇节度使。

王处存(831-895),京兆万年人,世籍神策军。唐末名将。

王建(847-918),字光图,陈州项城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王处直(?-922),字允明,京兆万年人。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五代闽国创建者,闽王。

王潮弟。王彦章(863-923) ,字贤明,郓州寿张人。

五代后梁大将,人号“王铁枪”。王镕(873-921),又名王矪,五代十国初期赵国君主。

王景崇之子,世袭成德节度使。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人,五代至北宋初名将。

为北宋灭后蜀的主要将领。王审琦(925-974),字仲宝,洛阳人。

北宋初年大将。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被迫交出兵权。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谥“文正”。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东门王家)人。

北宋真宗朝宰相,主和派的代表,主持编纂《册府元龟》,谥“文穆”。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咸平五年(1002)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为“连中三元”的状元。北宋宰相,谥“文正”。

王德用(980-1058),字符辅,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北宋名将,谥“武恭”。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成都)人。

北宋名相、文学家,谥“文恭”。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临川人,封荆国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北宋名将。主持熙河开边。

谥“襄敏”。王坚(1198-1264),邓州人,南宋抗蒙名将,钓鱼城之战南宋主将。

谥“忠壮”。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

历史上,被“气死”的人有那些

生气、暴怒等激烈情绪变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极度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或诱发心脏疾患。

生气时大量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从而造成心肌缺氧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工作负担加重,使身体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疲于奔命的状态。

暴怒还会引起血脂水平升高,并激活血小板,促进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更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心律失常,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猝死。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素来轻视同宗王述,但王述却愈来愈有名气和声誉,王羲之因而忿忿不平。后王述母亲逝世,时任会稽内史的王述离职办丧事,由王羲之代领会稽。但王羲之到后连日声称要去吊唁都没有去,有一次到了门口,但在王述去迎接时却门也不入就离开,以凌辱王述,二人的嫌隙由此扩大。王述守丧后,不久就升任扬州刺史,上任时都不去拜访王羲之,后更命人检举王羲之治下会稽郡的各种问题,逼得王羲之称疾辞职。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载,“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张允,五代时期武将,家道富裕,官拜后汉吏部侍郎,但其爱财之名,更为世间流传。与所有爱财之人一样,张允掌管家里所有钥匙,妻子不会多得到一文钱。郭威兵变后,张允来不及转移财产,只得先跑到附近破庙躲灾,没想到钥匙却被叛军抢了。待叛军离去之后,张允回家一看,财产早已抢劫一空,张允一时间心如刀绞,鲜血狂喷,没半日竟身亡。

历史上有几个李密啊?具体生平是什么,望高人告知道

历史上有两个李密

1.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2.李密(581—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李密的其先人为辽东襄平人,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北周时又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祖曜,为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为隋上柱国、蒲山公,从北周至隋,数次为将,官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所以李密家也一直住在长安。由于李密世代都是显官,所以他的出身对他一生的经历起了重要作用。史书称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隋书·李密列传》)。开皇中,李密袭父爵为蒲山公,从此“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隋书·李密列传》

参考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2728282.

历史上汉武帝是怎么死的

关于汉武帝的死因,正史上是如此记载的:

汉武帝晚年杀戮太过,颇思悔悟。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武帝下《轮台罪己诏》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

在这段时间里(具体时间不详),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因过”受到斥责,忧死于云阳宫。一般认为是子幼母壮,为了防止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的丁卯日,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三月甲申,汉武帝葬于茂陵。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其后继者昭帝(实为霍光掌政)和宣帝坚持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汉中期出现了被后世称颂的昭宣中兴局面。

由此可见,汉武帝是积忧成病,病死的。汉武帝死后,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当上了皇帝。

对晋王述中王述的看法

东晋王述古文介绍 王述,东晋人,字怀祖。

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所受赠遗千数百条。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

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译文:山西的王述早期比较没钱,求了个宛陵县县令的官做,(任上)收受贿赂一千多起。王导劝诫他(这样做不合适),他回答说:“捞够了自然就不捞了。”

当时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品格。后来他经常调动做地方领导工作,清廉得超过一般人,不动产动产都用旧的不换(新的),这才被人们赞叹。

我曾经读到这里而笑他。所谓清廉的人,穷也不会改变他的操守,所以可贵;而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而史臣记录下来,以为是令人称颂的事,真没见识啊!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

仍下地以屐齿辗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世说新语之忿狷篇》 (鸡子:鸡蛋;筋:筷子;安期:王承,王述父。) 《世说新语之仇隙篇》 谢无奕性粗强。

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①。王正色面壁不敢动②。

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

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世说新语之忿狷篇》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

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

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

后蓝田临扬州,右车向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

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出自《世说新语之仇隙篇》 王述故事一则 何得事事皆是 王述成名较晚,当时人们都说他是傻子。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内史王承的儿子,就征召他 做属官。

大家经常聚集在一起。王导每次讲话,许多人都争着赞美他。

王述(王蓝田)坐在下席说:“丞相又不是尧舜,怎么能每件事都做得对呢?”王导非常赞赏他。 滹南遗老集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所受赠遗千数百条。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达也。

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予尝读而笑之。

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山西的王述早期比较没钱,求了个宛陵县县令的官做,(任上)收受贿赂一千多起。

当时的丞相导劝诫他(这样做不合适),他回答说:“捞够了自然就不捞了。”当时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品格。

后来他经常调动做地方领导工作,清廉得超过一般人,不动产动产都用旧的不换(新的),这才被人们赞叹。我曾经读到这里而笑他。

所谓清廉的人,穷也不会改变他的操守,所以可贵;而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而史臣记录下来,以为是令人称颂的事,真没见识啊。 [编辑本段]隋初王述 王述:京兆霸城人。

今西安市东郊。北周时任广州刺史。

隋开皇初,献平陈之计,修造战舰,为上流之师。后以行军总管击南宁,未至而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