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三教合一的影响 宋元時期的經濟
宋元時期的經濟
農耕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耕作技術:宋朝時期江南逐漸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製,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製,佔城稻的引種,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2)灌溉工具:宋代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
(3)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並,租佃關係有了較大發展。(原因:宋初統治者以土地佔有作為對武將兵權喪失的補償,宋出統治者“藏富於民”的思想,通過稅收最終收歸國有。)
(4)經濟重心南移:宋朝以後,經濟重心轉移到江浙地區,
2、手工業:
(1)經營方式:宋代匠戶被官府以強制服役的方式役使;元代以後,工匠被編入專門的戶籍。
史料閱讀
匠戶為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
唐代有番匠﹐即工匠在官手工作坊內服番役二十天。番匠亦稱蕃匠﹑短番匠。番匠服役期滿後﹐如接受其它應上番工匠的"幫貼錢"﹐繼續代人應役﹐稱長上匠。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時也可輸錢代役。
宋代匠戶往往為官府以強差為強雇方式役使。
元代匠戶在戶籍上自成一類﹐必須在官府的手工業局﹑院中服役﹐從事營造﹑紡織﹑軍器﹑工藝品等各種手工業生產﹐由各局﹑院和有關機構直接管理。不允許他們隨意脫籍﹐必須世代相襲﹐承當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斷罪"。有些並非工匠的匠戶﹐或雖是工匠但所派工役非本人專長者﹐往往出錢雇工代為應役。
明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下令"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明初工匠分為: 由外地調到京師的稱"輪班" ,籍隸各行省。每三年或一、兩年到京師服役三個月,輪班更替,屬工部管轄,可免全家其他科差。派在本地服役的又有兩種: 籍隸京師的稱"住坐",每月服役10天,屬內府內官監管理;留在本府織造、織染等局服役的稱"存留",若不赴班﹐則須月出銀一錢由官府另雇他人。這兩類匠戶在當值以外的其余時間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終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勞動的束縛。但是﹐匠戶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繼﹐役皆永充。因不堪封建政府勞役的苛重,逃亡很多。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普遍實行"匠班銀"製,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住坐匠仍需按月當差﹐匠籍制度並沒有取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匠戶對於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日趨松弛。
清順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廢除匠籍制度。
(2)行業及成就:
冶金業:北宋已有了以煤做燃料的明確記載。
製瓷業:宋製瓷技術大放異彩,出現了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元朝出現青花瓷。
絲織業: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
棉紡織業:元朝時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
史料閱讀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棉花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陝西渭水流域。元末,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推進棉布的發展。明初,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在全國推廣棉花,棉花逐漸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鴉片戰爭前,中國的棉花和棉布不僅自給,而且還輸出到歐洲、美洲、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商人到中國來販運貨物,以土布為主,不僅銷到美國,還轉銷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歐。英國也曾經大量銷用中國土布。19世紀初30年間,從廣州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萬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經達到330多萬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國對美國由出超轉變為入超。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機制棉紗棉布,破壞了中國的手工棉紡織業,但同時也為在中國出現大機器生產的現代棉紡織工業準備了客觀條件。經過12年的籌辦,於1889年開工生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國第一家棉紡織工廠,從此開創了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
3、商業及城市
(1)商業的繁榮: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商品種類增加,四川地區出現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元朝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繁榮。
(2)對外貿易:兩宋海上絲綢之路交易頻繁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元政府設市舶司加強對外貿易管理,還制定對外貿易法則。
(3)交通:元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開通山東境內的會通河,從今通縣到大都的通惠河,杭州至北京的航程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4)城市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市場交易活動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監管;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宋代的開封、臨安,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元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重難點解析
1、“市”
材料一 以(令狐)熙為汴州刺史。下車(到任)禁遊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杜絕)之。 ——《隋書·令狐熙傳》
“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偽輕重……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擊鉦三百而散。”
——《新唐書·百官志》
材料二 (東京)朱雀門外……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態及演變趨勢。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貿易的地點和場所,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交易活動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這種情況到宋朝時發生改變;
“草市”主要是指在農村或城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它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曉市”打破了政府對“市”的時間限制。
2、宋代商業
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記。其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部文字為“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部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
宋代經濟已含有近代商業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紀中國出現了匯票形式的紙幣(飛錢),用於從遙遠的外地購買商品。隨後私人金融家開始發行票據,只需付3%的手續費即可兌換成現鈔。1023年政府收購了最有名的一家錢莊,票據首次兌換成由政府擔保的紙幣。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需要同樣發達的經濟組織。宋朝時的中國已經有了一些經紀人,奔走於地方市場與中央市場之問。宋朝人精通批發和零售的概念,……己經有了專業經理,負責經營與自己非親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時還有理財專家,負責客戶的投資業務。
——(美)查爾斯·默裡《文明的解析》
(1)據上述史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宋代是中國古代城市商業發展轉折點的表現。
從史料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標意識,已有集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和批發販賣為一體的經營方式;出現匯票,政府擔保銀行票據;專業經紀人;批發和零售的形式;專業經理;理財專家等,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水準。商業活動突破時空界限;商人地位提高,商稅收入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休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
(2)史學界對宋代商業發展的論述
觀點一 “……是宋代以前商品經濟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一種新事物,它扎根於農村商品經濟的基礎上,逐步變為溝通城鄉的經濟紐帶,而後把與城市相連的部分變為城市的重要市區,使宋代城市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水準,創出了中國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觀點二 費正清和賴肖爾合住的《中國,傳統與變革》,關於宋朝的第六章第四節的標題就是“商業革命” 四個字。他們寫道,宋朝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這一迅速發展使中國經濟發展水準顯然高於以前,並產生出直至19世紀在許多方面保持不變的經濟和社會模式。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觀點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了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此外,宋朝新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展了水田灌溉面積。據估計,11—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加成為可能,而人口的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增加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時期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
——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歸納總結
2、經濟重心的南移
(1)過程
奠基: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曾出現了楚、吳、越等強國,南方的諸侯國已經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始發展,但涉及的範圍較狹窄;
秦朝統一南方越族地區後,中原的鐵器傳到珠江流域,當地經濟有所發展;
西漢時,牛耕、馬耕在長江流域廣泛使用;東漢耦犁推廣到珠江流域;
東漢末年,北方各個軍閥集團混戰,北人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的耕作技術,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江南。
初步發展:三國時期,江南的吳國農業和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
大規模開發:東晉和南朝時期,北方人民繼續南遷,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江南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牛耕得到普及,開墾了大量良田,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種植技術有了提高,江南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發展使南北幾無差距。大運河的開通促進運河沿岸地區經濟的發展。唐安史之亂後,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政局則相對安定,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完成:南宋經濟重心轉移到江浙地區。
(2)影響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有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南宋《陸遊集》
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
北民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南方統治者為維護統治,調整政策,采取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
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政治重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多重影響:
材料三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
材料四 北宋科舉入朝為官的官員統計
對城市、交通、貿易:推動了南方沿海城市的發展,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對人口分布:使得南方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口進一步南遷。
對人才教育:推動了南方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南方地區科舉文化的發展。
對民族關係: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動了民族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對生態環境: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荒,如放火燒山、圍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3、中國古代的貨幣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部門,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部門。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一反秦漢舊製,錢文不書重量,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演變。

北宋真宗在四川地區允許16家富商主持的“交子戶”發行交子,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天聖元年(1023年)設益州“交子務”,交子發行權收歸官辦,大觀元年改革稱“錢引”;高宗時在臨安印便錢會子、關子等紙幣;元代發行“中統元寶交鈔”和“至元鈔”。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明英宗弛用銀之禁。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萬歷年間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清末鹹豐三年發行以銀兩為部門的戶部官票和以銅錢為部門的大清寶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