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原文及翻译

火烧 2022-02-14 19:43:46 1047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系列:宋词三百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荠麦弥望4。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系列:宋词三百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荠麦弥望4。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5。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    淮左名都7,竹西佳处8,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8,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十,废池乔木⑾,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⒁,青楼梦好⒂,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⒃,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⒄,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3维扬:即扬州。     4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5戍角:军中号角。     6千巖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7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8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9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十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巖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及彩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藉以自述心情。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风流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