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
周威烈王,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
md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md说: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读《资治通鉴》为什么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是没有问题的?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认为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教;要想维护礼教,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要想区分好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就是礼纪朝纲;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整篇文章立意清楚,论证有力。
司马光的逻辑是这样:礼法被破坏,往往都是管理者在“名份”方面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所造成的,所以名份最重要!而周威烈王就是破坏“名份”的管理者代表:未有大功于王室不得随意封为诸侯,韩、赵、魏三家不仅无功,还蚕食他们的宗主-晋的土地人口,势力增强与诸侯无异,周王室迫于形势才封三家为诸侯,所以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为诸侯是绝对的恶政,是周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林心如饰演战国女子
对于司马光先生的观点,我赞同一半,“名份”问题很重要,无可厚非,勿需赘言。但是,认为没有处理好“名分”问题是导致周朝礼法制度遭到破坏的第一原因,对于这样的逻辑关系,不认可!
一种政治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思想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它们与现实社会状态相背离。在西周初期,周公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礼法制度,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分封制度下的社会实际状况,所以,在当时,这套礼法制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为何这样说,分析如下:
周王室集团来自祖国西部,相对于东部的中原地区居民,它是外来户,周王室将全国土地分封它的子孙和功臣,给诸侯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要求诸侯承认周王室的宗主地位,并且承担必要的财政和军事责任,这样,诸侯管理自己属国时主观能动性较强,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周王室也可以集中各诸侯的力量打击可能出现的异己分子。此时,周王室的力量是最强的,而诸侯还在发展之中,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礼法制度也都能为大家认同并遵守。
范冰冰饰演商周女子

但是,到了周威烈王时期,整个社会状况与西周初截然不同了,周王室除了宗主身份之外,基本可以说毫无实力可言,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来维系早已为世人所抛弃的礼制,太过勉为其难了吧!依司马光观点,如果周威烈王不封三家为诸侯,周朝就可以长存永续,遗世千年了?而且,从现实利益角度来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对于维护周王室是有利的,当时,在诸侯列国中,韩、赵、魏的综合实力相当强劲,三家被封为诸侯,一定会拥戴周王室的地位,因为他们做为诸侯的合法性,必须以周王室存在为前提,所以,从策略来说,周威烈王的行为没有问题。
周王室日渐衰败,主观上说是历代政府问题积累造成的,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司马光把周烈威王封三晋为诸侯一事看做十恶不赦,欠妥!周烈威王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啊。
周威烈王什么朝代
东周时期的。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后继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为什么资治通鉴的记载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国为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罗。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太祖武皇帝
平王东迁时,周天子的威信还在。周昭王征讨楚国,失败逃跑时淹死在汉水里。他儿子周穆王下令楚国出兵讨伐徐偃王,楚王还是乖乖的听命令,此时周王的权威还在。 “郑周异质'也是重要代表性事件 引用两段: ”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此事实为春秋乱之始也。孟子云:春秋无义战。何为无义战?春秋各国征伐无序,无义之人和谈义战。春秋五霸轮流替换,各相征伐,以大欺小,各自为政,欺辱朝廷,故曰无义战矣。此事后,桓王怨之,欲以讨伐,然郑之祝聃射周王中肩,庄公始霸,史称“春秋”,故曰春秋实始于此事也。“二、周威烈王的错误造成什么后果求解答
司马光为什么要选择从这一年开始写起呢?这是因为,司马光认为,东周政权之所以由局势相对稳定的春秋时期过渡进入地方诸侯坐大至无法控制的战国时期,中央权威完全失去作用,天下混乱争雄,其始作庸者就是周威烈王,起源就是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件事。
司马光老先生针对这件事做了很长的一段论述。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候、卿、大夫是也。”也就是说,做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是设立规章制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了法律法规,大家的行为就有了规范,知道什么需要遵守,什么不能违犯,也有了管理的依据。其次要明确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名分。也就是要使领导者有权威,被领导者能顺从。孔子说管理之道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管理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非常实用。意思是君臣父子都要各循其则,各守其道。什么是君臣父子各自行为的准则呢?儒家指出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大家都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各种关系不就很好理顺了吗?特别是在古时候,因为交通的不便利、讯息的闭塞和教育的不普及,官府的管理很多都要依赖各自地方的亲缘宗族关系,使其作为官府行政力量的延伸和实际的仲裁者,也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素来以“忠”、“孝”衡量一个人的原由。后来发展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样的观点。但是,这一准则也是一个相互的互动的行为,譬如要求做臣子的对君主也就是领导者要忠诚,那么,首先前提是领导者对待下属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行,如果君主做不到这个仁,那么做臣子的忠也就是相对的。孔子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又进一步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双方的行为完全是相互对应的,可参照的。但是,历代统治者有意地淡化甚至模糊自己一方的行为准则,而只要求臣子和民众愚忠愚孝,甚至现实中很多领导者仍然在沿袭这一思维行为,只单方面要求和鼓励下级无私奉献辛勤付出,自己却享受在先利益在先,怎么能够不受到下级的腹诽抱怨,双方的关系怎么能够不发生矛盾?所以,古代有很多东西都是针对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产物,具有大智慧在里面,不能因为现在时代变了,就完全否定它的重要价值和历史贡献。即使一些错误的东西,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尝试和探索,要客观的看待,不能够以现代的理念和观点去苛求古人。譬如现在讲求民主啊、维护人权啊等等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但是你拿它去要求古人,就非常荒唐。当然也不要觉得是好东西,就照搬硬套拿来试用。第三要确定官职等级,使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事情才能按部就班,粲然有序。 为什么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导致中央失去权威,以至引起天下混乱的根源呢?因为当时的东周王室是“天下共主”,虽然不是十分有实力,但是只有它具有名义上的仲裁权。而魏氏、赵氏、韩氏做为晋国的臣子,联手灭了晋国,把晋国一分为三,成了魏、赵、韩三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这个事件本身就有叛篡的意思在里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周威烈王却封他们为诸侯,这无疑就肯定了他们的行为,相当于最高法院判决强盗抢劫到的东西归强盗所有,使强盗的行为合法化了,那么大家也就会都去做强盗了,因为你抢劫来的东西法院会判给你啊!所以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的直接后果就是,其他的诸侯、大夫们一看,做下属的夺了领导的权,不但好处多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一下子从大夫成为诸侯了,这么好的事谁不愿意干啊!我们知道,斯大林也说过“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样有代表性心态的话,可见在“强权即公理”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下,道德对于强权的制约基本上毫无作用。于是,你窥视我,我窥视你,你提防我,我提防你,大家都不讲道德仁义,只讲实力和智谋,只考虑争夺各种权力和利益,天下大乱啦。后来发展到老百姓都知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所以,“三家分晋”这件事情也相当于一个分水岭,之前是尚礼仪的春秋时期,之后则是尚智谋的战国时期了。 实际上春秋和战国都是东周王朝时期。那么,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称谓又从何而来呢?春秋的称谓源于孔子以鲁国为主整理修订编纂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其中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后人就把这一个历史阶段称之为春秋时期。孔子为什么要把所编纂的史书起《春秋》这个名字呢?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解释错了。春天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季节,孔子用以象征善政;秋天万物开始走向衰败,孔子用以象征失政。无论善政还是失政,孔子告诉我们,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来渐也”,是慢慢的、逐步积累而成的。《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在乎其中矣。战国的称谓则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所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一书,其中记载了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221年以国为单位的历史,刘向指出,这一时期,“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mou)争权,盖为战国。” 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开头所引用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的作者,他写过一首《西江月》词: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如果说三家分晋是果,那么,有果必有因,为什么会发生三家分晋这样的事件?晋国又为什么会发生动乱?这个因是什么呢?司马光老先生从维护政权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三家分晋这个果做了评论,对为什么会发生三家分晋这个因却没有评价。也许是不便评价。魏氏、赵氏和韩氏三家臣子之所以会联手灭晋,起因却在晋国的国君身上。司马光对此不直接评价,但是他选择录入这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如何评价,明眼人自知。 所以,我们的所做所为,都是要被历史记录下来的,要受到后人的评价,更有许多所做所为在几年、十几年后就已经高下明见,利弊尽显。大浪淘沙,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一时很热闹的事,也能够使更多一时不容易分辨的现象显现出本质和真相。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平时做人做事,多想想这一点,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很有益处的。为八百年周朝敲响灭亡丧钟的君王,周威烈王,他究竟做了什么?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於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於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周威烈王的谥号怎么来的?他不是还犯了错误吗?怎么威烈呢
周威烈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周威烈王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1]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具体更详尽内容请参阅资治通鉴百度百科 资治通鉴(6)十三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