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红叶晚萧萧打一动物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唐代·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唐代·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唐诗三百首 ,写景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许浑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很赞哦!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