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没受过委屈 祖国受过什么压迫
祖国受过什么压迫
很多嘛!
《辛丑条约》
[编辑本段]条约简介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
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
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编辑本段]历史经过
参与八国联军的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都有分割中国领土的想法。
而俄国志在用其它条约获得中国的东北的领土。
英美则以商业利益为重,希望保持中国门户开放,并对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
最后达成的协议,没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巨额的赔款。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建议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
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
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
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存自己。
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
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
清政府完全接受。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而得名)。
协定的正式名称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
原文是以法文为准。
在国际法上,因为中国不承认与各国有正式交战,事件是出于义和团的暴乱。
故此辛丑条约只属于一个协定,而并非和平条约。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及影响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
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
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
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
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
《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赔款,因为是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规定,所以也叫庚子赔款。
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
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
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
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
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
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
但到1904年以后,银价下跌,而庚子赔款是按银价算的,于是,列国在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两。
这笔巨款还款方法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债券:由清政府发出五种债券,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
帝国主义遂将各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税也划归外国人管理的海关税务司管理。
2.额外款:"镑亏借款"。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数目虽按银两计算,因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用金,还须按照白银市价折合为金币,这样亏损很大,这种亏损称为"镑亏"(以英国货币金镑为代表)。
清政府为筹付这笔额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汇丰银行订借英金一百万镑,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办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庚子赔款"对中国进行精神、文化侵略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中国从事传教、经商30余年的史密斯,曾于1906年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来培植中国学生。
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用"退还庚款"来教育中国学生的提案,1909年付诸实施。
从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用此款办起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笔巨款到底还完了没有?
没有还完,主要原因有:
1.一战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美、英、日、荷四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则改订偿付办法。
2.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停止对日赔款。
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剧,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冲突尖锐化,中国也无力赔款。
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
至此,中国共赔款白银已近6.532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八国联军侵华
: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清政府总理衙门,言称要调兵入京“保护使馆”,清政府被迫同意。
随后,英、俄、法、日、美、意、德、奥八国海军400余人分批进入北京。
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
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
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
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
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
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
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数度占领车站。
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
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
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
14日,天津为联军攻陷。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
13日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14日,北京失陷。
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
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扼杀了。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
9月,俄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
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投降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
《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概略
1894年~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
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编辑本段]第一次鸦片战争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点: 中国 。
结果: 英国胜利 。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外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领土变更: 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不容忘却的史实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
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
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份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
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视乎讲话者的观点,南京大屠杀可能被称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及“南京事件”等。
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一般英译为Nanjing Massacre(南京屠杀)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强奸)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的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亲历和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作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
但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还悬而未决,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这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以儆子孙,更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4万同胞伸冤。
日期与地点:在南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时,亲历“南京大屠杀” ,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梅奇牧师(返美后任耶鲁大学驻校牧师)、贝德士教授(金陵大学历史教授,后任该校副校长,返美后任纽约联合神学院教授) 及南京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出庭作证。
贝德士说∶“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期间恐怖达于极点,从第六礼拜到第七礼拜的期间恐怖是严重的。
”另外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司库和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也对南京审判法庭说∶“在最初的六个礼拜中,曾每天提出两次抗议。
”于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才有“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20万人以上” 的裁定。
据此,学者及一般人多沿用“南京大屠杀”只为期六个星期。
“南京大屠杀”不只是六个星期,虽然这六个星期的屠杀最为严重。
如果我们需要确切说明“南京大屠杀”的最严重阶段,那应该是从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至1938年2月5日,新任日本南京守备司令官天谷直次郎到任。
两天后,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曾下令恢复南京秩序。
尽管有松井上将和天谷少将的允诺,日军在南京的屠杀、奸淫、掠夺、放火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当时纳粹德国驻华大使馆政务秘书乔治·罗森于1938年2月10日自南京发往柏林外交部的电报还说∶“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
”他于3月4日的电报更清楚地分析日本人暴行的情形∶“二月份及本月近几天南京及其周围的形势已有些稳定……日本人的暴行在数量上已有减少,但在性质上没有变化。
”罗森还提到直到他动笔写信那一天(3月4日),南京还看不到一家中国商店 。
史迈士教授在其1938年出版的《南京战祸写真》中说,南京市区在1938年3月份,有许多大门还是封着的。
再有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当时留在南京在德国大使馆工作,其遗稿中记有“一个日本兵于三月十九日在美国教会院内强奸一女孩”。
上述留在南京的西洋人所报道的南京二三月的恐怖情形完全符合很多留京的中 国人所作之记述。
南京失陷后未及逃出的野战救护处处长金诵盘及其科长蒋公谷两 位医生于1938年2月15日搭美侨李格斯的汽车作南京陷后对市区的首次巡示 ,蒋氏于其《陷京三月记》有如下之记载∶“出新街口,经太平路,夫子庙,转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敌兵外,绝对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我们不忍再看。”
蒋介石的卫队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的郭岐营长于南京沦陷后三个月逃出,著有《陷都血泪录》,连载于1938年8月之《西京平报》。
战后,郭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对质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为“南京大屠杀”的疯狂刽子手。
郭写到∶“有人说兽兵刚进来头三天总是放枪奸淫烧杀的……结果过了一礼拜不见停止,过了三个月仍不见停止!”另一位教导总队的士兵营长钮先铭,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抗战开始时,正肄业法国军校,当即遄返报国。
南京陷敌后,钮落发为僧,潜居八个月始逃出南京,现仍健在并息影于美国洛杉矶。
在其所著之《还俗记》中,描述他化装和尚搭京沪 火车脱险,在车厢内的情景∶“当时京沪沦陷已半载有余了,日军为了确保他们的统治权,宪兵当然已不便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杀人,……在鬼子宪兵监视下,我不敢过分地东张西望;因此我又收回了我的视线,闭上眼帘,一只手搓着颈项上所挂的佛珠子,以作念佛状 。
”一位文化人李克痕于南京城西乡村躲避两个多月后,于1938年3月初入南京城,6月3日逃离南京,著有《沦京五月记》,连载于1938年7月的汉口《大公报》。
李描述其在南京所见∶“近来日兵奸淫妇女的事,在白天虽少有见到,但在晚间仍多得很。
我女同胞行大街上,日兵见之即趋前阻拦,籍检查为名,遍摸全身,百般调戏,任意玩弄,但也只好忍辱含羞,听其胡为,否则,刺刀举起,立刻戳死,故在白天,大街上没有一个妇女的影子。”
南京的恐怖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的夏天,虽然明显的在3月中旬以后,屠杀和奸淫的程度逐渐减少。
可以说三月中旬到5月底是“小屠杀”时期。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两个慈善机关(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及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于1938年5月份埋葬806人的记载。
林娜在其《血泪话金陵》中道出其缘由∶“从日本兵进城起,到我离开止——五月二十日——掩埋尸骸的工作从未停止 ,其实埋也埋不了,一批被埋掉,马上又有一批新的来补充。
”南京虽早在1938年元月一日即有汉奸自治委员会的成立,以陶宝庆及孙淑荣为正副会长,但未能使日军的烧、杀、奸、掠稍搁,以致“小屠杀”继续到1938年的夏天。
南京的秩序直到1938年11月梁鸿志的“维新政府”(3月成立于上海)还都南京时,始得恢复。
客观地判断,“南京大屠杀”的期限应该说是“半年”,或者说三个月的“大屠杀”和三个月的“小屠杀”,才与事实符合。
“东京审判”的判决说∶“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
”又说∶“在城外的人比在城内的人稍稍好一点。
在南京四周200华里(66英里)以内的所有村庄,大体上都处于同样的状态。
”“南京四周200华里”应即为上述之“南京及其附近”。
这正好是东起于南京城东北,长江南岸之乌龙山,经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马群、苍波门、 高桥门、上方镇越秦淮河而西向花神庙、吉家凹,再越江南(即京赣)铁路,再东北上直趋江心洲对面之上河镇。
实际上,这也就是保卫南京的防线,主要是南京之东南两方,也是人烟稠密的区域。
同时,这一区域是南京防御的战场,村民多在日军未到前远走逃避。
或入南京城避难,所留者多为老弱和妇孺。
日军所至,未及逃避者,几乎极少幸免。
731部队的活动
活体解剖:一个代号为“马路大”的特别项目进行人体试验:受试验者从中国的住民中抓来,也被称为“原木” (丸太)
手榴弹试验:用人在不同的距离和位置进行手榴弹试验
冻伤试验:冻伤试验资料为北支那防疫给水部专业人员与驻蒙军团联合进行的一次野外冻伤试验的资料,题目为《极秘·驻蒙军冬季卫生研究成绩》,资料编成者为冬季卫生研究班,形成年代为昭和十六年三月(1941年3月)。
该资料是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战研究所所长金成民,应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校长加藤佑三先生邀请,受平房区政府委派赴日讲学访问期间,多次单独或与日本友人一同赴东京神田等地的图书馆及资料馆查阅资料,在一资料室内,发现这部保存较好的资料。
火焰喷射器实验:731部队将试验者关在废弃装甲车内,用火焰喷射器烤之,以测验火焰喷射器威力.但这实验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装甲车会呆在原地让你烤.纯粹是"娱乐"罢了
鼠疫实验:将鼠疫病毒注入试验者体内,观察其反应.这种方法也应用在了日本在边境抓住的苏联战俘身上.
开发落叶剂和细菌弹 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石井炸弹,美军后来在越南使用的菠萝弹也是该弹的改进型.石井炸弹为陶瓷外壳,内装携细菌的跳瘙.石井四郎还有一项发明是石井滤水器,以解决士兵在野外作战的污水处理为饮水的问题.算是731部队唯一有用处的发明了.
【事件简述】 ·题图说明:圆明园遗址中的典型建筑物--大水法遗址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经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贪生怕死。
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被国外所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