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乾隆是怎样一个皇帝 历史乾隆

火烧 2023-01-31 14:36:25 1062
历史乾隆 1.乾隆的历史乾隆帝姓名为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生母为四皇子胤禛侧福晋钮钴禄氏。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

历史乾隆  

1.乾隆的历史

乾隆帝姓名为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生母为四皇子胤禛侧福晋钮钴禄氏。

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成为以后清朝的定制。

雍正帝驾崩后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乾隆天生聪慧,文治武功都有较大成就,这也使得他非常自负,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夸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

乾隆六十年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其在位六十年,作为太上皇又训政三年,所以乾隆帝是中国历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而实际执政时间是最长的皇帝,达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时年为八十八周岁。

乾隆死后的庙号为“清高宗”,谥号“纯皇帝”,史称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也是他亲手将它拖向衰落,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即位之前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学家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的出众,所以才传位于其父雍正。

弘历即位前,封为宝亲王,少年的他聪颖过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雍正对他的寄予厚望,这在皇子中是无人可及的。

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立为皇太子。皇子弘时曾与之争宠,却被削除宗籍。

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训,不让皇子参与政治,同样弘历登基前未曾参与过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过军政要职,只于雍正十三年参与了苗疆改土归流的事物处理。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

青年时的乾隆皇帝青年乾隆 乾隆即位后,首先面对的是逐渐升温的朋党之争。他在上台伊始,便明确表明痛恨朋党之争,禁止私立朋党,以警告当时朝廷如日中天的鄂尔泰和张廷玉两派。

但他由于此前未曾基本接触过政治,缺少经验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亲信,故而初政面对朋党以及宗室的压力,举步维艰。他采用各种手段让张、鄂两派互相牵制,慢慢回笼权利。

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后,他一心将宗室排除与政权之外,充分利用军机处的功能,独断乾纲,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务实足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

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

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满、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法摆脱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矛盾激化状态,这使得“康乾盛世”之后中国迅速地衰败。 勤政爱民是乾隆所标榜的一贯主张,清政府很多官员因此以关心民事为己任。

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还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学士孙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来等。

乾隆要求地方督抚大臣实心任事,反对虚文。他还大胆启用曾被雍正贬谪的各类有能力的官员. 青年乾隆乾隆在位期间,无论文官武将,有能力和抱负的人,不计其数,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刘统勋等,均为他所提拔,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强大的政府控制力以及“本朝无能臣”的主张,臣子的才能被笼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荣誉变成了自己的荣誉。

乾隆在发展社会生产方面主要继承自康熙和雍正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绩是对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及“火耗归公”等政策执行得非常彻底。为此,乾隆听取大臣张广泗的建议,对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将少数民族的叛乱快速平定。

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国力达到顶峰。 乾隆一生大权独揽,君主专制为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

他可以为百姓免粮治水,赈济灾情不惜一切代价;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镇压各种反对他的势力,他当政期间,残酷血腥的文字狱比比皆是,动辄百十条人命,连杀封疆大吏的事情也不少见。 禅位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

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

如果能在位60年,就当传位给太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

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

2.清朝乾隆皇帝历史

1.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2.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3.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3.清朝历史乾隆

乾隆皇帝,名弘历(1711-1799年),满族。

爱新觉罗氏。世宗第四子。

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

雍正时,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去世后即位,时年二十五岁。

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诸皇子参与机密;取消议政王大臣虚衔,使封建专制皇权获得极大发展。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继续对西北、西南用兵。

1750年,粉碎西藏首领珠尔默特驱逐驻藏大臣的阴谋,废除藏王制,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1755年和1756年两次用兵准噶尔部,1757年彻底平定延续康、雍、乾三朝的准噶尔上层叛乱,维护了国家主权。

1759年,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结束“回部”分裂局面,在喀什噶尔(今喀什)设参赞大臣,在乌什等十一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赞大臣,取消伯克(即城主)世袭特权,设八旗驻防新疆,从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促进了“回部”的发展和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次派兵征大小金川,平定土司叛乱,并废除土司,改置州县,推行“改土归流”。

1791年,派兵御廓尔喀兵入侵西藏,将其全部驱逐出境,并拒绝英使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1793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政治、宗教、官制、军事、司法、涉外等作了详细规定,确定驻藏大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行“摊丁入亩”,奖励垦荒等,使耕地、垦荒面积和人口显著增加。倡导汉学,开博学鸿儒、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以及《四库全书》等。

其中《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庙号高祖。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帝即位前为宝亲王。

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成为以后清朝的定制。雍正帝驾崩后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天生聪慧,文治武功都有较大成就,这也使得他非常自负,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夸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 乾隆六十年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

其在位六十年,作为太上皇又训政三年,所以乾隆帝是中国历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而实际执政时间是最长的皇帝,达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时年为八十八周岁。乾隆死后的庙号为清高宗纯皇帝,史称乾隆皇帝。

谁能提供乾隆皇帝期间的建立发展情况、经济文化军事发展情况、重大历史事件、。

4.乾隆的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的故事 统一整个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与袁崇焕交战时被红衣大炮击中,重伤不愈,回营半路去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

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

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

为此,清军同回部军在库车、叶尔羌(莎车)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

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

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 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郑成功的故事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和的故事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

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

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

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

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

5.历史上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

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封为太上皇帝(非一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

在位共六十年,禅位后继续训政三年。其实上已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一长的皇帝,已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正面评价: 1.内政“宽严相济”,开创“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乾隆在内政方面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

这一时期也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 2.外交“十全武功”,开疆扩土 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

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对历史影响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

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顶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

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

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乾隆是怎样一个皇帝 历史乾隆

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4.一代雄主 乾隆帝确为一代雄主,也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

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权下达到了历史巅峰。

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负面评价: 1.大兴文字狱,毁坏中华文明的根基 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文字狱”是摧残知识分子最有力的工具。

清王朝从征服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兴起“文字狱”,顺治、康熙当政时“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

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全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纯乎是描述生活闲情的随兴之作,硬让乾隆曲解为讽刺清政府没有文化还故作斯文。

乾隆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

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过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变着法子寻开心和炫耀他的伟大。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此外,乾隆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把中外九万。

6.清朝乾隆历史

清朝乾隆历史:

1735年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这些驻军为保卫中国、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

从1772年清朝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然而乾隆帝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

扩展资料: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他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