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如何正确评价? 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如何正确评价? 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今将浅见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有人认为此话是老生常谈。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就认为是人云亦云,其实是各有见解的。如一位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但请一位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来,依托于血缘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个王朝原为三个大国,文化比较发展。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中。史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春秋与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战争之多,恶性循环。至有「春秋无义战」之说。战国时期之七雄,都号称「万乘之国」,每逢大会战,双方出兵都以十万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其惨烈之状,难以言表。以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壮者散至四方,老弱转死沟壑。事实说明,这个旧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梁襄王的魏国虽相当落后,但还是个大国。他为长期战乱而忧心,曾向孟子请教。他问:「天下恶乎定?」答:「定于一。」又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两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样实现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战」,孟子「反战」,两人的主张,南辕北辙;而且都不切合实际。但当时的秦国却为「旧时代」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过「商鞅变法」,破旧立新,以农养战,富国强兵,逐步吞并六国,走「海内一统」之路。秦经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之经营,至秦王政时,诛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时间(前230-前221),就「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纷纷扰扰长达数百年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大一统的新时代。> 关于旧时代的疆域,文献记载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黄河中游的南北两侧,商灭夏朝,疆域扩至黄河中下游两侧,但均无明确疆界。西周灭商之后,号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昭公九年》)周王室在这个范围之内仍未统一,王室只占据邦畿以内地区,其他皆为大小封国,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争,都谈不到统一。只是到秦始皇时,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疆域形势。然而,秦始皇的可贵之处还不全在于此;而又在于他已灭六国之后,并不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命灭楚的军事统帅王翦继续向东南进军。东越投降,将其疆土划入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闽越投降,就地设闽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进军岭南,在南越北区设南海(治今广东广州)、桂林(治今广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向西南夷进军,开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通云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置34县。又北渡河,据阴山,连接旧时秦、赵、燕长城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里,以北防匈奴,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此时,秦之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始皇本纪》)比西周时之疆域至少要超过五倍,为今天祖国之疆域奠定了基础。>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绩,是「废封建,置郡县」。此「封建」一词不是指社会性质,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诸侯,建藩卫」之省语。有人理解:这只是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说:「改国称郡,罢侯置守。」这一理解过于肤浅。其实际的内容很多,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彻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对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旧的政治制度是依托于血缘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始行于夏朝,发展于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价值为: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时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太史公自序》)至战国时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内斗更加严重,异姓卿大夫乘虚而入。春秋末年,晋国异姓韩、赵、魏三家已经控制了姬氏的国家大权,并三分其国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前376年,三家灭晋。齐国国君本姓姜氏,而异姓的田氏却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国家大权,前386年,周安王赐田和为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齐为国号。关东,包括燕、楚两个旧国在内,新旧六国都曾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旧制度、旧势力在垂死挣扎。一旦强秦进攻,即丢盔弃甲,束手待毙。>> 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本文为了说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各举两例,略述于下。> 一、中央--以皇帝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机构> 1.皇帝为国家元首--秦始皇敢于「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这是出于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旧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无上的国君。与之相应,皇后已非旧制国王众妻之正,而是执掌六宫、母仪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旧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储君,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此新制创行,将降低旧制时发生「并后、匹嫡、两政、偶国」的几率,清除乱政之源。> 2.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废除旧时之世卿世禄制或谓之世官世职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以处理日常政事。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但非旧时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监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钱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设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职,由皇帝任免。> 秦朝是多民族国家,九卿中之典客与列卿中之典属国分掌民族事务。《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属官,九译令。」秦之中央仅有十六卿,而以两卿掌民族事务,说明了秦始皇对民族问题极重视。>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区分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 1.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秦始皇彻底废除旧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直属中央,置守、尉、监三长,分掌行政、军事、监察。郡下设县,置令(长)、丞、尉三长,分掌行政、文狱、军事。郡县主要长官由命官充当,由皇帝任免。> 2.乡亭里--归并自然聚落为基层政区乡亭里。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里。基层官吏有乡三老、亭长、里正等,均推举本地殷实户主充当,各有执掌。> 秦始皇所创新制是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创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自「汉承秦制」(《后汉书班彪传》)直到明清,历代王朝都以秦制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模式。这套制度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两千余年以来,疆土的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有赖于这套制度得以实现。>>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是「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旧时七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字的形状有很大差别。东汉学者许慎曰:「(战国)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会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统一的国家极为不利。秦始皇下令统一的事项很多,今择其中最重要者简述如下。> 1.「使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谓「田畴异亩」,不仅谓亩积的大小不一,还有土地所有制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内。问题长期积累,形成了老大难。西周时期行土地国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时期,此制已过时了,以致发生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食货志上》)秦国率先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的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于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语)就是在全国范围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户据实登记田地,按亩纳税。秦始皇此令的颁行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以原秦制为基础统一之。此举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国家税收,促进民间贸易,形成较大的共同市场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3.统一文字--汉字同源,传至商代的甲骨文阶段,已相当成熟。到战国时期,列国长期分立,「言语异声」等各种因素影响到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文字异形」现象。秦灭六国后,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国字体为基础,创制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方便的小篆(或称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错误也是严重的。最主要的错误有两项:> 1.焚书坑儒--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政治暴行。> 2.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他却好大喜功,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总的说来,秦始皇功大于过。他的功过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好的,我们应当珍惜,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坏的,也应当总结,作为教训,永远引以为戒。>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