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变法顺序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勢力的消長順序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勢力的消長順序
春秋戰國之際,晉國、齊國、楚國、越國四大國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而由於晉國內部大夫勢力實在是坐大,三家分晉,趙、韓、魏成為獨立的諸侯國。
各大諸侯國的疆域,以楚國為最大,越國次之,趙國、齊國又次之,秦國、燕國又次之,魏國又次之,韓國面積最小。
戰國開始之初,出乎意料的是魏國的實力首先崛起,魏國的霸業開始,實際上從魏文侯開始,魏國勵精圖治,中間經歷了魏武侯,到了魏惠王在位時期,魏國的勢力達到極盛。為了爭霸,魏惠王把都城由安邑遷到大量,因此魏國又叫梁國,魏惠王又叫做梁惠王。
梁惠王
梁惠王希望重新統一三晉,於是他在公元前354年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353年齊國命令田忌、孫臏率軍營救,大敗魏國於桂陵。而十一年之後魏國又不死心,攻打韓國,這時候又是齊國插了一刀,又是田忌孫臏,這一戰魏國的大將龐涓自殺,梁惠王的太子被俘,梁惠王沒辦法,於是就在徐州和齊威王開會,互相尊稱對方為王,此後潘多拉的魔盒就開啟了,之後的大的諸侯國的國君,沒一個不稱王的。而這一次實際上是魏國勢力的衰落,此後魏國就一蹶不振了。
齊威王兩次挫敗梁惠王的霸業,而到了他的兒子齊宣王在位時齊國達到了全勝時期。不過這個時候西方的秦國勢力也逐漸膨脹起來,秦國採用張儀離間東方六國的關係,離間計成功,齊國遭到了其他諸侯國的孤立。
齊威王

齊宣王有統一天下的野心,而這時候燕國發生了內亂,於是齊國趁機出兵攻打燕國,把燕國給滅了,這樣就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安和不滿。逐漸齊宣王發現他的這一舉動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於是他的軍隊占領了三年之後又撤退了。
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王在位,繼續齊國的稱霸之路,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滅宋國,這愈加加劇了其他諸侯國對於齊國的不滿,雖然滅掉了宋國,但是齊國的國力也因此消耗了不少。而這時燕國人認為復仇的機會來了,燕昭王派名將樂毅聯合秦國、趙國、韓國等國的兵力伐齊,齊國幾乎完全淪陷,齊閔王被殺,雖然後來齊國在田單的帶領下恢復了領土,但是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而齊國的勢力衰落之後,雖然秦國的勢力進一步發展,但是此時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滅中山,國勢強盛起來,並且趙國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經驗,其軍事實力不可小覷。但是在公元前的260年,秦國的戰神白起大敗趙軍於長平,趙國的軍事力量幾乎消耗殆盡,而此時天下已經幾乎由秦國掌控了局面。
趙武靈王
那有人就問了,楚國呢?
以上三個諸侯國勢力消長,但是都沒有楚國的份兒,因為當時中國文明和經濟重心都在黃河流域,而魏國、齊國和趙國的興盛阻礙了楚國的擴張,同時西方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勢力一天天擴大起來,秦國在戰國中期及以後跟隨合縱連橫的變化,不斷的兼並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首先秦國趁齊威王攻打魏國時取得了魏國的西河和上郡,接著又滅了巴國和蜀國,又攻打楚國取得了楚國的漢中等地。後來進一步秦國削弱楚國,攻下了楚國的都城,使得楚國更為削弱。
綜上所述:整個戰國諸侯勢力的消長順序依次為:魏國;秦國和齊國;秦國和趙國;秦國和楚國;而最終秦國無敵於天下。
本文來源:蘭初的二次元相关文章
-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秦能灭六国的主要原因:秦国变法,天下归秦
- 曾国藩和胡林翼 胡林翼的“中年变法”
- 战国变法顺序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勢力的消長順序
- 申子变法 同样是变法,为什么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败了?
- 战国变法顺序 周景王姬贵简介 变法尚未成功就死去的周景王
- 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和影响 清朝人如何看清代的時事:清末的變法為何會失敗?
- 战国时魏国变法 魏国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李悝和吴起为魏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 如果商鞅在魏国变法 申不害变法失败了吗,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如果商鞅在魏国变法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原因:申不害是怎么死的
- 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 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实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