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武帝推恩令是什么 为什么朱允炆不模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火烧 2021-06-27 10:09:06 1038
为什么朱允炆不模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所谓“推恩令”,是汉武帝根据贾谊的建议实行的削藩政策。根据贾谊的说法,叫“众建其国以弱其力”。汉武帝下圣旨,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底分给自己的

为什么朱允炆不模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所谓“推恩令”,是汉武帝根据贾谊的建议实行的削藩政策。根据贾谊的说法,叫“众建其国以弱其力”。汉武帝下圣旨,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底分给自己的儿子,这样每个儿子都能继承一块封底,算是皇帝的恩赐,所以叫“推恩令”。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

首先,在推恩令之前,汉朝的诸侯就已经被吓怕了。

汉景帝时期,七王造反,藩王大军压境,汉景帝也只能应战。在七王之乱的时候,藩王的势力很强大,一连攻克数座城池。随后,汉景帝下定决心,坚持武力镇压,任用大将周亚夫,三个月就平复了战乱。

汉景帝的军事胜利,基本解决了诸侯国的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为武帝的“推恩令”确立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藩王势力弱,军队已经被消灭了大部分,难以跟中央政府对抗。

所以,到了武帝时期,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了,推行“推恩令”,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藩王又打不过你,大王说什么,小王只能听命行事。

汉武帝推恩令是什么 为什么朱允炆不模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明朝没有推恩令的基本条件。

明朝的诸侯与汉朝不同,明朝诸侯王没有治地权!

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全国各地既有郡县,也有封国。在郡一级,郡的首脑叫做“太守”,封国的元首理论上是诸侯王,但实际上行政首长叫做“国相”,与太守平级。

而明朝的亲王,是没有封地的。

汉朝初期的诸侯王,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掌握独立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完全是国中之国。而明朝不同,明朝设置亲王完全是把他们当做领兵将领。朝廷用亲王带领边境军队代替将领,但亲王本身除了统兵权以外,并没有封地,更没有财政权。

这种背景下搞推恩,分什么?分军队?一个亲王统帅一个师,每个孩子带走一个团?

明朝不能使用推恩令不是因为明朝诸侯更强,恰恰是因为明朝诸侯更弱,弱到建文帝不需要用这种手段去削藩。

建文帝已经料定,没有地盘,没有财权的诸侯王没有什么抵抗力。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燕王朱棣之前,削藩行动一直很顺利。

这里,建文帝削藩,犯了第一个错误,急于求成,没有平稳实施削藩政策,这就让这些惊弓之鸟的藩王们,拼死一搏。

而此时的燕王朱棣,就是这种情况。

朱棣已经看到了削藩的兄弟们的下场,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而且自己手中还有十万精兵,占有北京藩地,奋死反抗,成功了,就是这天下的帝王。

起初,燕王并不占优势,但建文帝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却差了许多,没有有效运用武力镇压燕王,任用黄子澄这样一帮文臣来处理军事,反而让他节节胜利、逐步做大。

朱棣为了麻痹建文帝,给自己造反准备时间,就故意派遣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到京城做人质。建文帝对此,心知肚明,这是朱棣要表明忠诚啊,不造反,决心扣留这些人质。

但此时,建文帝的心腹黄子澄,出于儒家礼法,认为应该释放他们啊。最终,建文帝听从建议,放了这些弟弟,最终这些优秀的弟弟们,把建文帝打的满地找牙。

这是建文帝犯得第二个错误,武力镇压不彻底,军事所用非人;政治手腕不够。

这两项致命错误,让建文帝已经失去了削藩的资本。

最终,燕王朱棣以十万精兵,孤身一人起兵反抗,夺得了帝王。

而建文帝,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拥有数倍于朱棣的军队,而且全国大部分领土、军饷都供养着这些军队,最终还是节节败退。起初,大力支持建文帝的将领们、官员们,最终也无奈投降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