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温庭筠 苏轼《南歌子·寓意》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南歌子·寓意》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歌子·寓意原文: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南歌子·寓意翻译及注释
翻译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
注释1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2斜照着山:斜照,夕阳,斜阳。著(zhuo)同「著」,附着,紧挨。3卯酒:早晨所饮的酒。4仙材:据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此词注三云:「西王母日:『刘彻好道,然形慢神秽,虽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材也。』故郭璞诗日:『汉武非仙材。」(刘按,事详《汉武内传》,见《文选》卷二十一《游仙》诗并李善注。)5蓝桥何处觅云英:晚唐裴铏《传奇集·裴航》载,唐穆宗长庆年间,落第秀才裴航出游后回京途中,遇到仙女樊夫人,从她的赠诗中模糊地了解到另一仙女云英及「神仙窟」蓝桥。后经蓝桥释附近,巧遇云英,几经周折,终于与云英成婚。其后裴航也得道成仙。
南歌子·寓意赏析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着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南歌子·寓意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
南歌子·寓意鉴赏
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因为在词人想像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像。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
诗词作品:南歌子·寓意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纪行】、【写景】、【抒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