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聚会喝酒规定 漢朝人如何飲酒?聚會要看日子,無故飲酒要罰款,引領怎樣的風度

火烧 2021-07-26 16:11:01 1028
漢朝人如何飲酒?聚會要看日子,無故飲酒要罰款,引領怎樣的風度 撰文/趙夢得題記::酒香撲鼻的歷史竟然蘊藏著鮮為人知的飲酒傳傳統,這裡面隱藏著那些趣味歷史的細節呢?飲酒歷史由來已久,從夏朝開始,從上到下
聚会喝酒规定 漢朝人如何飲酒?聚會要看日子,無故飲酒要罰款,引領怎樣的風度

漢朝人如何飲酒?聚會要看日子,無故飲酒要罰款,引領怎樣的風度  

撰文/趙夢得
題記::酒香撲鼻的歷史竟然蘊藏著鮮為人知的飲酒傳傳統,這裡面隱藏著那些趣味歷史的細節呢?
飲酒歷史由來已久,從夏朝開始,從上到下便飄散著一種酒香。這是糧食提煉的精華,也是農耕文明的豐收象徵。此後在不斷的釀酒技術提升後,酒香撲鼻越來越讓每個階段有所陶醉。然而進入漢朝時,飲酒發生了變化,酒不能隨便飲,吃飯不能隨便聚,否則要罰款。
漢文帝為了提高整個國家的風度與素養,在飲酒的問題上做了重大調整,「即不能無故聚到一起群飲,否則「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因此在漢代想要飲酒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更多的就是為各種節日和設立的。
相關主題
飲酒日才可以相聚一起開懷痛飲。
漢代為飲酒專門設立的日子是臘日飲酒和伏日飲酒、社日飲酒,此外還有各種節日飲酒,加之各種婚禮飲酒和大脯日飲酒,這樣算下來飲酒的次數也並不算少,但是平時禁止聚集飲酒想必出出於國家要引領一種新風尚作為出發點的。在當時只能是節日才可以飲酒,目的是規劃合理飲酒,從禮儀和治理上更能體現文明,因此貫穿傳統的聚飲使得節日聚會顯得更有氛圍。
我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大部分是在漢代時期形成的,因此才有了日後的許多節日,如元旦、元宵和重陽節,而漢代的民俗文化也因此特別豐富。
元旦的那天古人如何飲酒呢?這一天是一年之首,因此除舊布新的氛圍非常濃厚,百姓家家開展大掃除,然後表示驅除一年的晦氣與霉運,貼完春聯後,自然是團員在一起飲酒吃飯。這一天,長幼咸集,「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因此尊重長者是這第一杯酒的主要涵義。這個場景在此後南朝詩人那裡也有回顧,「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湯,下五辛盤。」大意就是這一天男女老少要穿著新衣服,逐一給長者行禮,然後獻出「椒柏酒」,再飲一些湯品,再吃其他菜肴拼盤,所謂五辛便是五中食材而成的一盤菜肴,大概味道自然是好吃的。這一天喝的「椒柏酒」是很有意義的,除了配合過年氣氛外,還可以消除百病,一身輕鬆。
除了元旦新年的飲酒外,元宵節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飲酒日子,這個節日對於今天自然也並不陌生,相傳是源自於漢武帝對於神仙和月亮的崇拜,在正月十五這天社壇祭祀,張燈結綵,於是便讓元宵節成了可以堂而皇之的飲酒理由。在湖北地區「正月十五日,做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此外還有「後漢之節令為上元,上巳等八日,皆社會游宴、飲樂之時。」透過昏黃的歷史,我們彷彿看到了漢朝人難得的開懷暢飲,由於不能經常聚會飲酒,這樣的日子更顯得氛圍濃厚,令人陶醉。
上巳飲酒日,這一天可以開懷暢飲,不醉不歸。
所謂上巳頗有宗教色彩,這一天都是要用大量的水進行洗滌衣物或是洗澡,總而言之相當一個比較神聖的「國家衛生節」,而在沐浴更衣後便可戶外遊樂、聚會飲酒,儘管身份地位不同,所有的朋友圈也不相同但是飲酒的目的都差不多,就是為了這一天難得的「放飛自我」。此外,在文人們的助推下,上巳有關文化活動的聯繫愈加密切,因此到了魏晉時期就出現了「曲酒流觴」的雅聚。大家聚坐在小溪旁邊,然後酒杯放在流水之上,流到哪裡,誰就要作詩,如果做不出來,就要罰酒。王羲之在《蘭亭序》的裡面已經做了詳細描寫,因此那一天大概是春天,所謂「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所謂,「修禊事」便是漢朝傳下來的「上巳」節日。
曲水流觴
婚宴飲酒,為了共同祝願新人百年好合,豈能不飲酒?
漢代婚姻飲酒叫「合巹」,是新婚夫婦喝交杯酒的禮數。所謂「合巹」便是一個葫蘆分兩半的瓢而已,一瓢給新郎官,一瓢給新娘,兩人共飲,因此這也是交杯酒的最初樣子。只不過這個瓢的酒到底是多少,如果新娘不勝酒力不喝行不行?未有相關記載,故:不好對推測。婚禮在古代自然也是重要的私人活動節日,這一天,飲酒當然連官家也不好多說什麼。對於結婚時該不該喝酒也發生過討論,因為此前法令是禁止三人以上群飲,那麼這天百姓婚嫁參與的酒食祝賀可不是幾個人的問題了,為此後來的漢宣帝還曾專門下發詔書說:「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為賀召,令民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因此在皇帝的推動下,結婚喝酒不犯法,可以開懷暢飲了。
大脯日飲酒,國家重大節日,可以大喝五天。
所謂大脯主要是包括冊立太子、公主出嫁或者是國家的一些重大喜事而設立的節日,當然這個來源於秦朝,按照《史記》記載是「五月,天下大脯」,簡潔明朗,這樣的節日當然要與民同樂,因此漢代文帝就曾經「賜大脯五日」,跟秦始皇保持了一個節奏。這一天老百姓可以「使民得酤酒,五日之內,可群飲也。」過如果這五天不喝酒不聚會,過期作廢,因此堪稱國家級喝酒狂歡日。以上就是漢代喝酒日子的大體情況,那麼在漢代喝酒有什麼規矩和風俗呢?且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即可。
出於禮儀規範的必要,因此,成了漢朝君臣之間的基本尊重。
在漢代飲酒是不能隨便就來的,因為早在劉邦建國之前,如樊噲那樣的猛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到了當官後顯然有些不符合禮儀。經常出現「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厭也,說上曰:臣願征魯諸生,與臣諸弟子共起朝議。」就是大家喝著喝著開始胡言亂語,彼此吹牛邀功,開始了「上服天,下服地,中間服空氣」的節奏。
相關畫面
有的來勁竟然拔劍砍柱子示威,皇帝劉邦此時情何以堪。於是叔孫通對劉邦說,我找一幫山東的儒生教教他們如何飲酒。於是此後才出現「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日。」「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在一旁監督飲酒的御史看到不合禮儀的就叫人拖出去,因此以後飲酒沒有再敢胡言亂語的了。這樣才讓劉邦發出:「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的感嘆。
此外包括飲酒的坐姿、座位、長幼在宮廷宴飲時越來越嚴格,一般以跪坐以臀壓足,因此兩膝向外。如果致敬他人,則上身置立,膝蓋著席,叫做膝席。如果別人為你倒酒,自己則應該避席伏著,以示恭敬。因此這種飲酒雖然越來越規範,卻最終失去了飲酒的放鬆與快樂。
此外,還有行酒令和勸酒,以及飲酒時的歌舞表演,這些都代表了漢代飲酒風格,當然大部分也都被後世繼承下來,因此各個時代雖然多有不同,卻到最後逐漸又全面放開飲酒,這些無不說明了飲酒的本質文化所決定的。
參考資料《中華通史》、《漢書》、《民俗那些事兒》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