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学效应大全总结 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

火烧 2021-11-14 08:38:44 1101
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 “马桶效应”最早版本说的是三个大学生的故事,反映的是一种管理心理现象。有三名大学生,同住一房间,共用一只马桶,起初相安无事,后来甲发现有人小便后未冲马桶,想想也许是忘记了,未

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  

“马桶效应”最早版本说的是三个大学生的故事,反映的是一种管理心理现象。

有三名大学生,同住一房间,共用一只马桶,起初相安无事,后来甲发现有人小便后未冲马桶,想想也许是忘记了,未作出声。后来小便未冲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大便未冲的现象,就向另两人提出:“记住便后冲洗马桶”。可是情况仍未出现好转,于是甲也停止冲马桶。就这样马桶不冲的次数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臭。后来甲动了恻隐之心,想想都是大学生,应该是有素质的人了,首先从自己做起吧!再加上不习惯,看到没冲洗的马桶就恶心,就又开始冲洗厕所。几天下来居然发现,马桶冲洗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到了后来不冲马桶的现象居然没有了。 

后来,有人将“马桶效应”作了引深,说一些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去职以后容易曝露问题,这是众多社会现象综合一起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管理心理现象。说人坐在马桶上拉屎再臭,屁股坐那儿压着,别人闻不到,一旦屁股离开,臭味马上出来。这就引深到少数人在位时做的一些坏事丑事不易曝露,一旦离开,事情往往就败露出来。有些人在位时业绩明显,但离任后一审计,却到处都是漏洞。如果一直原地不动,问题就有可能一直这样捂著掖着,长期下去小问题可能变成大问题,无论在官场还是企业都存在,就成为一种“马桶效应”现象。

再后来又有人从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人因“马桶”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政府更迭而创造了军事心理上的“马桶效应”,又是一个故事。但反映的是一个“军事心理现象”或“政治心理现象”。

这个故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几乎是孤军奋战的环境中,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纳粹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国。在科索沃危机中,敌我力量悬殊。面对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血肉之躯,轮番守卫在贝尔格莱德市区的重要地段。

心理学效应大全总结 马桶效应的三个心理学现象

没有想到的是,南斯拉夫后来对北约做出了让人诧异的让步,原因是由于马桶抽不上水!习惯了现代文明的贝尔格莱德市民可以有捍卫国家的勇气,却无法容忍因马桶抽不上水所带来的不便。

具体说法是:美国空军轰炸的重点起初集中于军事目标和与之有关的交通枢纽,后来则转而摧毁诸如水厂电厂之类的民用设施。城市供水供电系统的瘫痪,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水电的居民家庭卫生用水。如果抽水马桶失效仅仅一两天,那么人民或许还可以忍受;如果停用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这类貌似一桩小事就可能变成大事了。过惯了现代文明生活的广大都市居民,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习以为常的抽水马桶,一连多日在户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来解决“日常问题”,事态就立刻变得严重起来。众多不愿失去尊严的人们,便开始对时局失去耐心,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恐怕国家政策或高层政府官员需要变换。随之而来的,便是传媒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人心浮动,签署城下之盟,大选后政府更迭,前任国家元首变成国际法院的“阶下囚”,民众生活趋于正常。这个故事也许让人觉得某种荒诞感,不起眼的抽水马桶竟然有“改朝换代”的功效?但当人们觉得“肉体可以被消灭,“尊严”却不能不守”的现代人面前,可能对此就不难理解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