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分春色一分愁答案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宋代·叶清臣《贺圣朝·留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宋代·叶清臣《贺圣朝·留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婉约,饮酒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斟满淡绿色的美酒,请您再住几日,不要就这样匆匆离去。剩下的三分春色,二分都是离愁别绪,一分又充满了凄风苦雨。
年年都见花开花谢,相思之情又有多少呢?就让我们高歌畅饮,不要谈论伤感之事。明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不知我们会在哪里相逢?
赏析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上片写留饮,下片写惜别。
开篇写作者满斟绿色的美酒,劝友人暂留,且不要匆匆归去。继而,词中又写作者纵酒高歌,劝友人钧,切切絮絮倾诉离情。这里,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构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构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
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作者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苏轼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约即是从此处脱胎。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在北宋首都汴京时留别友人之作,具体作年难以确证。《宋史》本传载叶清臣为人豪爽刚直,敢于在宋仁宗前直言时政阙失,不畏权贵。叶清臣(1000─1049) 北宋名臣。字道卿,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叶清臣
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