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矛盾要告诉孩子吗 家长应该介入孩子间的矛盾吗?
家长应该介入孩子间的矛盾吗?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有时孩子间没想那么多,但家长如果还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展示给大家看,其实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之间的矛盾,难道真能坐视不管吗?笔者接下来与您探讨,什么时候要管,怎么管?
孩子间的矛盾也许是非常正常的
对于3岁前的宝贝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确沟通的经验,小伙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对宝贝来说不仅仅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更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幼儿园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攻击性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家长普遍都怕自己孩子吃亏,再加上孩子缺少约束,一边放纵一边默许,导致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有攻击性;二是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亲暱中会有一些或者掐的行为,会给孩子一些误导,认为那样做是喜欢,于是有的孩子喜欢别的小朋友也会用掐一下或者打一下的方式来表达,可正因为孩子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下手掌握不好火候,有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正是他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听听孩子怎么说?
董欢(男,六年级):我们都是大人了,自己的事自己可以解决。我们打打闹闹最多也就是闹翻了,一个游戏就能把我们又团结起来。家长介入只会让我们觉得尴尬,就算是和好了也不会像从前那么好。如果同学间的矛盾闹大了,我们解决不了,家长和老师就应该介入。
张静如(女,四年级):我不喜欢家长出面帮我们解决问题。一次,一个同学的家长问我和她孩子有矛盾的事,我愣了一下。这其实是个小误会,但家长来问,我就觉得特别别扭。
董莹(女,五年级):小事和小摩擦,一般我们都能自己解决;如果是不小心伤到同学的,就应该赶快让家长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的一些好朋友,她们也不愿意把矛盾告诉家长,因为家长总会讲一些大道理,还不如自己解决。
昌思思(女,三年级):我和同学之间很少发生矛盾,如果有矛盾,我也能自己去解决。这些事我不想让家长和老师知道,不然他们会觉得我们不是好孩子。
所以,家长要介入吗?
孩子有他们自己相处的游戏“规则”,他们的“规则”也许是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用他们自己的行为、语言,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谈判”,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
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为利益冲突而长久地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就是追求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
□不介入的好处:
锻炼情商:如果他吃了亏,但是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谁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特质呢?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即便宝贝吃亏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闹,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他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粹,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纷争处理能力: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更管用的教育: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明白其危害,便容易不再重犯,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管用。
□介入的后果:
李艳丽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前几天女儿在学校玩耍时,一转身将后面一个男同学的鼻子撞出血了,“老师赶紧给处理了,我女儿也帮忙拿纸。”
李艳丽说,老师当时给男孩儿家长打电话解释了一下,由于没有大问题,就没给李艳丽家打电话,而李艳丽也不知道这事儿。
隔了两天,李艳丽家人去接孩子放学,对方的姥姥来找了,“跟老师还有我们当着孩子的面嚷起来了,意思是我们没道歉,还把孩子出鼻血时弄脏的衣服给拿来了。”
李艳丽后来跟对方道了歉,帮对方把衣服洗了,这事儿才算了结。不过,由于这件事儿,那个男孩儿一直没跟李艳丽女儿说话。
“本来他挺喜欢我女儿,总跟我女儿玩,现在因为这事儿,离我女儿远远的,而我女儿也没跟他说话,毕竟那天吵架时,把我女儿也吓坏了。”这事儿过后,李艳丽自己也反思,其实孩子磕磕碰碰的事儿太多了,是不是大家对孩子的保护过度了呢?
好友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但能够维持冲突之后的友好,才是孩子们的本事。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
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闹了别扭,在老师的处理下就平息了,其实孩子间没想那么多,自愈的能力也很强,小伤小痛不算什么,说不定家长之间还在纠缠不清时,孩子自己已经和好如初了。
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还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还要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其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另外,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矛盾的双方由孩子扩大到家长,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大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孩子们真心看不懂,只是觉得很可怕,最后弄得两个孩子之间有了隔阂。
再者,就算这一次家长为孩子讨回了公道,那下次呢?家长的介入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一个群体的结构是长期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外力很难去撬动它。孩子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的介入,意味孩子“不顺服”、“搬救兵”,这反而加剧了孩子之间的对抗,父母一离开,孩子更难处。
因此,家长的介入应该主要在私下进行,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会让矛盾双方都情绪失常。家长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和孩子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教给他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次有益的经验。

如果宝贝之间一发生冲突,家长就去干涉,就会剥夺他们自己探索的权力,并且会让他们对家长产生依赖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将来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所以如果洋洋和别的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我不会管,我会让他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不介入真的可以放心吗?
“其实孩子间没想那么多,过两天就好了,而且这些小问题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董老师举了一个自己学生的例子,因为喜欢一件东西,两个女孩儿抢了起来,矮个的把高个的掐了,高个的把矮个的推倒了,当时两个小孩儿生气不再一起玩儿了。当天放学董老师在双方家长接孩子的时候把事情说了,双方家长也都表示“没事儿”。
“两个小女孩儿过3天就还是一起玩儿,一起欢笑。”董老师过了很长时间才向其中一个女孩儿打听和好的原因,高个女孩儿说,“我说对不起了,我们是好朋友。”
董老师说,要相信孩子有处理这种问题的能力,家长站在背后就可以了。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家长介入?
1.孩子主动开口寻求帮助的时候
“家长要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受欺负了,因为有些家长喜欢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人欺负你没?这样会造成孩子没被欺负也跟家长说自己挨欺负了。”金老师说,如果是家长没有询问,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在学校被欺负了,那么家长要留意些。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受伤比较大(不管是心灵的还是肉体的),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家长沟通,如果是老师疏忽了,没有沟通到,家长也可以主动找老师沟通下,相信老师不会因为这种事儿就对家长或者孩子有看法。
2.孩子和同学长期不和的时候
假如孩子总是说自己被欺负了,问他/她的时候总说担心和同学处不好,或者关系不好很难过,那么家长应该要引起重视了。
3.某些类型的冲突反复发生的时候
当询问孩子具体细节的时候,发现反反复覆总是差不多的冲突,那么再说这些都是偶然的冲突,就有点说不过去,应该存在一些问题。
4.有危险的时候,或者带伤回来的时候
如果看到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但是,也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安慰受伤的孩子。
当孩子带伤回来,那么过问一下也无可厚非,只是,如何处理,追究到什么程度,应该在家和孩子商量好,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5.孩子总是愁眉苦脸
孩子愁眉苦脸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被老师批评了,成绩不理想了,和同学发生矛盾了,都有可能。
可以委婉地和孩子沟通一下,“你最近总是愁眉苦脸,妈妈/爸爸很担心,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爸爸说哦~”不强迫孩子说,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秘密,但也表达了一种倾听的愿望,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尊重,也体会到你的关心。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孩子和同学间的矛盾,对亲子关系也是很有好处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