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md评价何战役:除了蒋介石 我第二个没想到
md评价何战役:除了蒋介石 我第二个没想到 核心提示:1948年5月西柏坡,md向一位将领问道:“去年5月,你们在孟良崮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该将领脱口

md评价何战役:除了蒋介石 我第二个没想到
核心提示:1948年5月西柏坡,md向一位将领问道:“去年5月,你们在孟良崮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该将领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md:“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中国军网,原题:今天,追忆一位曾让md惊叹的沙场宿将 孟良崮战役粟裕全歼国民党王牌师,md事后表示:实在没想到 1948年5月西柏坡,md向一位将领问道:“去年5月,你们在孟良崮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该将领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md:“还有一个人呢?” 他回答:“陈诚?” md:“不足挂齿。” 他疑惑道:“何应钦?” md:“何足道哉。” 他又问道:“白崇禧?” md:“离题千里了。” 该将领:“那么是谁呢?” md:“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md!” 对话中的这个将领就是粟裕。 开国大将粟裕六次负伤、三次辞帅、戎马一生,他身上的军人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官兵学习。 今天是粟裕逝世3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重温他的故事,怀念粟裕大将。 战火中打出来的“胜利精神” 1961年,md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md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 md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刘伯承元帅也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资料图:1946年,粟裕指挥苏中七战七捷时。 没有天生的战将,只有在战火中历练出的伟大。 苏中战役,他七战七捷,闻名天下; 高邮战役,他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 孟良崮战役,他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全歼国民党王牌师; 淮海战役,他以60万大胜80万,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大元帅胜利消息后,在台历上写下了“奇迹、奇迹、真是奇迹”! 资料图: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左)同张震(中)等一起研究作战问题。 能打仗是粟裕最显赫的标签,他的所有威名,都是在战场上一城一池打出来的。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写道。 今日中国,也需要大批像粟裕这样谋打仗、敢打仗、能打赢现代战争的猛将良才。 骨子里镌刻的“职业精神” 有些人,从骨子里就是军人。 德军名将施里芬某次搭乘火车旅行,当其副官谈起车外的壮美山川时,施里芬却答复道“微不足道的障碍”。 美国西点军校三巨头之一的丹尼斯·哈特·马汉,当其因年事过高被强制性退休时,他觉得离开这所军校,离开军事教学,生活便毫无意义,生命也毫无意义,选择用死亡来告别西点军校。 粟裕也是一位骨子里镌刻着“职业精神”的军人。 曾经在军中有个流传的说法,说md从来不带枪,因为他是统帅;粟裕枪不离身,因为他是战将。 粟裕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他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 大城市解放后,别人在大街上逛商店,粟裕却在琢磨这个街区该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这几样是他片刻不离身的东西。 除了四宝,粟裕还是一个“图痴”。 战争年代,一到新地,他第一件事就是挂地图、看地图。全国解放后,他的办公室、书房、卧室,仍满挂地图。 他说:“不谙地图,勿以为宿将。” 即便是和平年代,粟裕每晚就寝前仍然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可随手摸到。 生命垂危之时要靠别人帮助穿衣服了,粟裕还要按照军人要求,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地扎进裤腰。 我们很多人穿着军装,吃喝玩乐,他的壳是军人,灵魂一天都不在军营里呆过。 老一辈革命军人虽然不懂什么叫职业化,却具备高度的职业精神。 如今我们呼唤现代军事制度,呼唤军官职业化,也许除了职业技能,更关键的是职业精神。 如英雄般一下将热血洒尽需要勇气,“血一滴一滴慢慢流”的坚守也许更为艰难。 辞名让利的“淡泊精神” 军旅作家朱苏进曾这样描写gcdzg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差不多都是被苦难所逼,被迫扯起战旗,投奔共产党闹革命,他们是别无选择而后成大器。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求生,而不是为了出仕为将才慨然从戎的。” 粟裕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 1945年10月,中央曾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再三恳请中央,自己担任副职。 1948年5月,陈毅调中原工作时,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md曾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ze说粟裕已上书坚决请求辞帅,md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不为个人前途命运而战,不为功名利禄而战,粟裕一生仅为人民而战,他辞让名利,但从未辞让过责任。 古语云:“纵有粮仓万担,不过日黍三餐;纵有广厦三千,不过夜寐一床。”以这种态度对待名利,可谓参透人生。 一个人如果虚荣心太强,把名利看得过重,反而会弄巧成拙,竹篮打水一场空。 西晋时曾率军灭吴的大将军杜预,生怕后人不知道他的功劳,生前请人为自己刻了两座载有他文功武绩的功名碑,一座立于岘山之巅,一座沉于汉水之底。 他想的是,哪怕将来发生天塌地陷,沧海桑田,高山与江底互换位置,总会有一座碑石存留于世,为自己扬名。没想到适得其反,此举却成了他道德上的污点,沦为后人的谈资笑料。 老一辈革命家重事业、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不求当大官、只求做大事。今天,当我们面对个人荣誉得失时,也应多点这种“淡泊”的心态。 很赞哦!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