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现代诗仿写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

火烧 2022-06-09 16:21:18 1126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废名的《星》: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东墙上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昨夜夜半的星,清洁真如明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如何写现代诗

习惯避闪好想关心的你
我记得
而弥漫夜色的苍穹
这些年,每当落叶泛黄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你
他的人生如此短暂,他的逝去,给他的家庭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啊·

您好。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 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的创作贵在自然 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现代诗仿写 如何写现代诗,要100字的!谢谢!

诗是隶属于青春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我们作为诗性民族中的一员,和诗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然而什么是诗?如何去写诗?却成了我们一个打不开的谜团,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诗充满向往却又常常被它拒之门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近诗歌,怎样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这正是我下面所要讲的问题。
一、什么是诗?
假如现在有人问起我什么是诗?也许我只有这样回答:“我知道什么样的文字可以算得
上是诗,也知道什么样的文字不是诗,但我却不知道什么是诗。”诗歌是没有定义的。但起码得有个大概吧!是的,其实诗歌也并不神祕,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简单地说,心象(情)+物象(美)=诗。如:
细细的枝条,
像一根根电线;
小小的黄花,
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
大地,像一个
春天的发电厂。(张诗筠《迎春花》)
这首诗中,“枝条”、“黄花”、“大地”是心象,而“电线”、“电灯”、“发电厂”是物象,这样美妙的诗句,是因为看到了春天里绿色的枝条和黄色的花儿后心里产生对大地之春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想象,把心象比喻为物象,使情与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的。
当然这不是诗固定的模式,诗是自由的,诗也是多样的。而要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诗,仍需我们在长期的阅读和创作中去领会。
二、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
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
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此外,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通过对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创作了,那么在创作中我们又必须注意些什么?
三、怎样写诗?
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
一个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如:
张开你的大嘴巴,
为人民服务。(何舟《剪刀》)。
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其次,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小诗人在诗的最后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但这样的诗句是需要从心去体验才能得出来的。如果小诗人对萤火虫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没有用心灵与萤火虫进行对话,没有把自己换位成萤火虫来体验萤火虫的生命和生活,他是不能写出这样精警的诗句来的。
有想象这张翅膀,情感的力量,诗的美也会应运而生。
但我们要清楚,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其它手法的运用,就不一一举例详谈了,有待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会运用。
我们上面还提到诗在语言的组织上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常规的组合,这种组合有时能使诗歌语言,使诗意达到跳跃性的效果。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当然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
掌握了一些创作之后,我们还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另外,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田欣)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炼优美,读起来琅琅上上口。
我们写诗,在驾驭语言、推敲字词上既要着重修辞学意义上的准确生动,也要努力站在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体现人们情绪的字句,营造和谐的、诗意的氛围。
其实语言也是为诗的思想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突出物象和事象,为了营造诗的意境,也就是为了表情达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诗歌要写诗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可以这么说,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四、功夫在诗外
学写诗者,掌握诗歌写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必不可少的,然而,要真正要把诗歌写好,仍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方能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歌来。
青春需要诗歌,写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位诗人曾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现在,你可以拿起笔,用诗歌托起青春的太阳
一切精彩尽在瑞发课件吧 :rfdown.

要学会写现代诗,最好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细读古诗,品味期间的韵味节奏和意境,这是基础。然后揣摩和掌握技法,这一条是个打基础,就象建大厦打基础。
2,找几个不同流派的现代诗人的诗歌细读,除了品味其间的韵味节奏和意境外,还要掌握他们的写作技法和风格,以及以及情感抒发的方式方法。个人崇尚九江王静的诗歌,浪漫优美大气自然,高雅易懂。百度查九江王静可以进入他的部落格。其次,我也喜欢汪国真的诗歌,他的诗歌节奏好,又富有哲理,有众多粉丝。还有席慕容的,稍弱了。
3,然后就是多写,读诗破千卷,下笔如有神,多写后自然会有提高,这时还要多请教才能进步快。很多人拜九江王静为师,你也可以找他请教。

句式应长短不一,读起来要令人有种美的想象,优美的语言
只要有意境就行,不一定要让人很明白你说什么,只是种感觉吧
“当这里的记忆被挖空之后,只剩下那个角落,有我蜷缩的身影。”写得还可以吧 就这样吧

怎么想就怎么写 不要求押韵 其实现代诗基本上就是几句话隔开 就是现代诗了

现代诗如何写

我找了一篇文章,你看看: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从胡适的《鸽子》开始,现代诗的创作至今已接近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中国新诗经历了突飞猛进的繁荣,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诗的流派繁多,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现代诗的兴起,导致了文言诗逐渐淡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舞台,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第一个现代诗创作的高潮。但由于现代诗这一文体出现伊始,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体系,对于其的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导致许多新诗的创作走向氾滥和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损害了新诗这一文体的形象。为此,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就当时新诗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诗的规范和严谨提供了依据。
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主张,如左联提出的“革命诗歌”、抗战时的“国防诗歌”、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并在之后逐渐衍化形成的“新民歌运动”等。但是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并在艺术的层面形成共识的还是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外来思潮的影响,以及新时期诗人的摸索,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上,又逐渐延伸出了更多更丰富的认知。一些主张被弱化,如建筑美,另一些主张则被强调,如绘画美。而还有一些流派,针对“三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诗歌理念,由于这里探讨的是一些基本的内容,故而不做赘言。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在当时,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牴触和颠覆,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当时的诗歌,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倡导人文的回归,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正如萍姐上期所说,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几近苛刻,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严格按照平水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到了二三十年代,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严格按照其执行。如他的《死水》,每节皆隔行押韵,节节换韵。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到了今天,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相反,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也即语脉。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我们自己朗诵一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首诗中,有一跟很鲜明的语脉线索,不管是从情绪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始终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节奏,经过划分,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在这里可以看出,从第一行开始,就形成了占全诗主题的四字一顿的节奏。我们知道,四字一顿相对于阅读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节奏。如千字文的四字一顿、如骈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许多词牌中,也会采用四字一顿的节奏,这都是为了在便于阅读的同时便于朗诵。就如这首《鸽子》,相信现在就有很多朋友能够背出来了。如果全诗的节奏不一,或者变化很大、没有一个固定而有迹可循的规律,那么这首诗在语脉上就会显得破碎,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情绪的抒发也不容易体现出来。
要培养优秀的节奏感,语感很重要,这个可以从平日的阅读中训练出来,大家可以多读多看,结合作者在语言中赋予的情感。从古诗文开始,然后扩充套件到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朗诵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方法。诗歌是最难的,也是最精华的文体,如果诗歌能写的很棒,那么其他的文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节奏感,我想如果刻意的在字数或者语法上进行要求,那样不但会中断诗意,也会显得很呆板。就我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语言当中去,倘若你拥有之前提到的语感,在写作的同时,你的感情会浮上来,覆蓋在语言的表面,指引大家寻找到语言内部的节奏。
好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并不是说有华丽的辞藻和严整的韵律就是一首好诗。创作一首诗歌,就好像女娲造人,把泥人捏的再怎么栩栩如生,也是一只泥人,要想脱胎换骨成为人,需要赋予灵魂。而我们赋予诗歌的灵魂,就是我们创作时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很玄的东西,而是有形有质的,依附在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上,伴随着语脉流淌出来,感染读者。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好诗。而感动人,就靠这语感。
二、绘画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闻一多提出绘画美,是针对当时某些诗歌语言粗糙鄙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水诗、垃*圾诗或下半身诗歌。诗歌是最精炼、最精华的文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求也更高。不能冗赘是一点,炼词炼句也是一点。那么如何把我们笔下的语言变成诗歌的语言呢?
意象的使用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运用,讲究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即不求客观、外形的逼真准确,而求内在神韵的暗合的默契。当然,这一切最好在公众思维能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除非是情绪的需要,尽量避免一些譁众取宠的意象,比如说下半身诗歌和垃*圾派。这里不深究。
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络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意象的运用在某些流派中还会走向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象或者晦涩艰辛的元素化写作,没有意象的诗歌,如梨花体的部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而元素化写作的诗歌,一般出现在长诗中,比如说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其实元素化写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完全附庸风雅,乱写一气,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种,就如海子一样,拥有自己完整的、清晰地世界观体系,并且意象元素有明确的、固定的指示。这样的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会有注释,或者有了解改诗人的人员进行解读。比如说艾略特的《荒原》,诗人本身就加了许多注解;又比如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以他的《太阳·土地篇》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目前还不需要刻意去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功力的问题,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是,先从选择意象做起,尽量选用合适的、准确地、拥有美感的意象,避免譁众取宠。越是日常的,就越能感动人心。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需要各位在日常的创作中,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语言的组织
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精炼的一种文体,讲究用最短的篇幅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或思想。许多诗人能够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短短几个字就能给出无限的思维空间。我们作为诗歌的初学者,不要求能够达到超过语言篇幅的内涵,但至少浪费在文字表面的空间应该减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一首优秀的诗,至少应该做到每个字都不可删减。诗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每个字都有出现在它现在位置上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字词绝对不能保留。
体现在语法上。首先,除非是蕴含深意,尽量避免使用连线词,如:因为、所以、于是、后来、故而……之类。诗歌是跳跃的,如果你跳跃不起来,就删去所有的连线词,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了。
其次,可要可不要的词句一律不要。诗歌不同于其它文体(当然,其它文体也是这个原则),对于篇幅和字句的锤炼要求很高,没有存在意义,或者可以被更短的词句所替代的句子就是累赘,只能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淡化感情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简和凝练到什么程度的话,可以看看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当然,对于初学者,不会要求那么严格,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下笔就是很大的进步,足够区分日志心情和诗歌的界限。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惯用长句,行数也很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优秀的诗歌大部分虽然很长,但是可以删改的部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推动感情的发展上与语脉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成分的安排上很合理。
再次,少用人称词、少用副词;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其实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好诗,很少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你我他”这些人称词,也很少用很、非常、特别、极其这一类的副词。如诗人南巖告诉我的,“我爱你”和“我非常爱你”,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就不须赘言了。
至于多用名词和形容词,是说用客观的手法表述出这首诗想给读者传达的画面或场景。客观不是说不带入感情,相反,在这个场景或画面在脑中出现前,创作者的感情就应该先行融入其中,并在感情的参与下,在脑海里形成最初的印象。在表述的过程中,不是企图通过文字动人,而是通过画面感,情节感,节奏感动人,通篇无情,却能动人,这是很高的理想。可能我这样说比较笼统和抽象,我们看看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七首:
俯视著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里,在最高的篝火上燃烧、蔓延著
我的孤独,它像溺水者那样挥动着臂膀。
我朝着你那出神的眼睛送去红色的讯号
像海水拍击著有灯塔的海岸。
你一味沉默不语,我那远方的心上人儿。
从你的目光里时时显出惊惶的海岸。
俯视著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撼动你海洋般的双眼。
群群夜鸟啄食著第一批星星
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
夜神骑上他的黑骏马宾士
在原野上播撒蓝花穗。
看这首诗,我们很容易就被其中丰富的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而文字内部的孤独、悲伤和狂热的爱恋也随着场景的行进流淌出来,感染我们。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我们看到,通篇出现明确情绪的只有“悲伤的网”和“我的孤独”,且在这里是作为名词而存在,作用是奠定全诗的基调,为感情的发散给出一个方向。全诗没有一个副词,唯一的副词成分的词句是第二节第二行的“像溺水者那样”,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使是作为副词使用,也是一个很形象的副词,与表程度的“很、非常”,或者我们可能会使用的“孤独地、无助地”相比,“像溺水者那样”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我的无助和绝望,也远比“孤独地、无助地”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聂鲁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外国诗人。外国诗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吸收其结构、哲理等方面的营养,而聂鲁达的诗即使是经过了翻译的淘洗,仍然能够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这和他的画面感和色彩感是分不开的。在把场景意象传达给读者之前,这意象就已经经过了作者本身情绪的加工和感染,从而拜托了对文字的依赖性。质朴的语言可以翻译之,华丽的语言亦可以翻译之,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聂鲁达的诗告诉我们,诗歌原来也可以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根据诗歌的情绪主线选择词语。这么说可能有些空洞,具体而言就是,如果到了最后一句,诗歌的情绪是爆破式的,即最后即高潮。这样的诗歌需要短促的仄音,斩钉截铁的力度作结;而如果诗歌的情绪是逐渐推进,到达高潮后冷却下来,比如说多节、排比的抒情诗,这样的诗歌则最好用连绵的平声作结,力度要求轻柔,好达成余音不绝的效果。当然,不是说必须要这样,只是举一个例子,在炼词的过程中,语音的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前提是不要刻意地追求语言,那样会让诗歌显得做作。这个小技巧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领悟出来的,也许不适合所有的人,可是利用词句的语音效果来推进诗歌的程序,这一点确是很有效果,却很容易被忽视的。
三、建筑美——诗歌的分行技巧及其他
闻一多最初提出“建筑美”的主张,是提倡每节固定行数,每行固定字数,隔行押韵或者每节头两句和最后一句押韵这样的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出现后,被徐志摩和闻一多发扬光大,又有冯至的十四行诗,接过了格律诗的大旗,但最终还是向自由体妥协了。即使是同为新月社干将的徐志摩,在之后的创作中,也很少遵循新格律诗的体例。我们在这里讲的“建筑美”,当然也不是当初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是细化为诗歌的分行问题。
在攻讦现代诗的人群中,有一个观点最为扎眼,即认为现代诗就是把一段话随便分行,让人看不懂。说这话的人很明显没有认真的去接触和深入研究过现代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的分行都是很有讲究的,更何况现代诗语言的精炼性更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诗分行的一些基本讲究:
按思维逻辑分行
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分行方式,一行诗就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进行过程,下一行诗和上一行诗间有明显的逻辑界限。这在初学者中最为常见,在20世纪之前的外国诗人中也很常见。如雪莱的《秋:葬歌》:
1
太阳失去了温暖,风悽苦地哀号,
枯树在叹息,苍白的花儿死了,
一年将竭,
躺在她临死的床上——大地,被枯叶
纷纷围绕。
来吧,出来吧,季节,
从十一月到五月,
穿上悲哀的服装
给冰冷的一年送丧,
再象飘忽的幽灵守着她的墓场。
2
凄雨在飘飞,冷缩的幼虫在蠕动,
都为临死的一年:河水充盈,而雷声
不断哀号;
快乐的燕子飞去了,蜥蜴也回到
它们的洞中;
来吧,出来吧,季节,
让明媚的姊妹奏乐;
披上白、黑和黯灰,
把僵死的一年跟随,
为了使墓地青绿,再洒下滴滴的泪。
因为比较常见,在这里不做深入。
按语脉进行分行
这在诗歌创作中,属于高一些的技巧。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语脉问题,并不仅仅是通过词汇的语法节奏来完成的,也需要通过分行来达成。比如诗句之间的字数悬殊太大,或者内容太多,情感的密度分布不均,可以通过分行来将一行切成两行。这样的分行对于语感和语言的把握要求比较高,切分的好,会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切分的不好,会让整首诗变得破碎,字句拗口。必要的时候,在切分之后,还需要加以润滑和引导。比如说戈麦的《大风》:
晴日降下黑雨,大雨降下宿命
军团的云,枫叶的云,一座高楼危然高耸
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
地上的风,天上的风,一个大氅在山上哀号
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
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
大风横过秋日的旷野,只露胸围
一团乌云,在那生长阳光的地方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
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哦,上帝的中山装,从你那四只口袋里
风像四只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
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
劫掠著树木,劫掠著大地的牙齿,劫掠著采石场
两个黑夜结伴而来,一个骑着一个
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著天空的胃
那里存积著胃,存积著栗子和火,盔甲之下
一颗最大的头颅,它已登上疯狂的顶峰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上的重视比较多,我们看: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在这里,可以没有第四行开头的“裂为两半”,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分行间的过渡就显得平庸,在这里加入一个“裂为两半”一方面造成第四行的字数与上大致均等,在阅读中,第四行的语脉就呈现出一个舒缓、沉重、而苍凉的氛围;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视线在此停留的时间加长,两次的吟唱强调了这个“裂为两半”,把这首诗荒凉、孤独、矛盾的心态从细部给出了巨集观的感受。
又比如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祕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祕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讯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这首诗里,第三四行、第七八九行、第十六十七行也是一样的,通过语脉来断行,但是这里还是用到了一个模糊化的互文技巧,比如说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断行,把“地方”放在第八行之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上下两行对于这个“地方”的修饰。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古诗中互文的技巧,告诉读者,这“地方”远离城市、在青藏高原上,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同样的,第十六、十七行的断行,一方面是每行字数的考虑,另一方面,“点着油灯的陋室”单独一行,也是强调和连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诗歌逻辑:我=陋室-被群星踩成的祭坛-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紧张、虔诚但兴奋。而这,也是本首诗歌的重点。
按哲思进行分行
这样的技巧,多出现在哲理诗中,通常表现为把一个整体的意象拆分开,通过对文字的割裂,造成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哲理思考,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这样的诗比较难写,写出来也比较难被接受,尤其是当选择的意象比较生僻时。不推荐初学者尝试,因为有取巧的嫌疑。
如非马的短诗《鸟笼》:
开启
鸟笼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这首诗乍一看肯定有很多人会说,这也算是诗吗。可是我们仔细地看看就会发现,这样的分行很有讲究。以单纯的动作或语素成行,每一行的内容都是简单、纯净的。这与其他很多诗歌诗意模棱两可,赋予意象或语言多重理解可能性的美学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不是说后者不好,后者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如北岛的《走吧》。但是对於哲理诗这一范畴而言,非马这样的诗无疑更能调动读者进行文字接收过程的第二次创作。
我们看:
让鸟飞

这里,飞和走,分开两段,那么就完全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飞走”所能包含的内容。“飞”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状语;“走”可以是动词,也能够做状语,甚至因为另起了一行,所以“走”的主语就拥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鸟,也可以是自己,也可是两者兼具。
把自由
还给


这个被还给自由的物件也可以是鸟,也可以是笼,也可以两者皆是。这样的可能性,才是全诗的主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解读,这首诗如果深究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非马在老年时曾经两次回顾这首诗,第一次改成了“把自由/还给/天/空”第二次改成了“鸟笼也是天空”,当然这是题外话。

自由的文体需要自由的想象和真实的内心情感,诗,才会有突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