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的马政:为何成为大规模动乱的导火索
解密明朝的马政:为何成为大规模动乱的导火索
从前看《西游记》,玉皇大帝让孙悟空做一个喂马的弼马温,很替猴子生气。人家那么大能耐,让人家去当饲养员,搁谁心里能舒服?但如果你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弼马温虽然地位不高,但养马却是一等一的大事。《西游记》成书的明朝时代,甚至全民总动员,一些地区家家户户都要为政府养马,一时间万人瞩目,议论纷纷。养马是主流话语的一部分,关注养马,就是向主流话语靠拢。
朱元璋登基后设立了很多规矩,搞了好多新举措。比如,他认为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的多少决定着国力的大小。应该说,这种判断有一定道理。明朝建立三十多年后,全国的马匹存量才两万三千七百多匹,数量之稀少,难以想象。
明朝以前,政府的马主要靠官府自养。朱元璋开始,百姓养马就像纳税一样,成为重要义务。其饲养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官府交给你一匹母马(骒马),明年你必须交一匹小马。母马不死你就得年年交幼崽。但谁能保证母马年年怀孕,且必须生产呢?官府不管那一套,你交不上,就得赔偿。这就相当于官府存款在你这里,年年收取旱涝保收的利息。又比如,官府把良马寄养在你的家中,有了差池,原价赔偿。但谁能保证马匹没个头疼脑热,生老病死呢?官府不管那一套,马匹比你祖宗还金贵,后果自负。
争先恐后地推,百姓这块肥肉谁都不肯放。双方互相告状,官司一直打到最高层。皇上也没办法只好和稀泥。和来和去,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田赋劳役本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的负担,朱元璋创造性地搞出“马政”,并叠床架屋地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机构,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这些官老爷要吃要喝要领工资还要克扣勒索,个个都是养不肥的吸血鬼,老百姓忍无可忍,有的消极反对,有的揭竿而起,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终明一朝遗患多多。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设计弼马温这个情境,或许是有言外之意的:你再叫我养马,我就大闹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