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韩琦点绛唇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6-17 20:31:03 1050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点绛唇·病起恹恹翻译及注释翻译大病初起
韩琦点绛唇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翻译赏析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病起恹恹原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点绛唇·病起恹恹翻译及注释

翻译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1点绛唇:词牌名。《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2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3砌:台阶。4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点绛唇·病起恹恹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藉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点绛唇·病起恹恹创作背景

  韩琦是北宋大臣、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魏国公。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之后韩琦的晚年时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韩魏公即韩琦,所谓「晚年镇北州」,指韩琦从熙宁元年(1068年)至熙宁五年(1072年)任河北路安抚使、判大名府之职。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北镇大名等地时,病起观景而作。作此词的当时,王安石正大刀阔斧推行新法,反对新法的大臣纷纷遭贬。韩琦对新法是不满的,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他曾上书请罢青苗法,与王安石发生了尖锐矛盾,王安石曾为此称疾不朝,韩琦也因此被解除了河北安抚使的职权。此后,他心情苦闷,憔悴多病,同时也很怀念被贬出朝廷的那些同僚,因此写下此词感怀。 诗词作品:点绛唇·病起恹恹诗词作者:【宋代韩琦诗词归类:【怅惘】、【怀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