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子母补泻原则是什么 子母补泻法简介

火烧 2022-04-04 01:57:09 1144
子母补泻法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子母补泻法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子母补泻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子母补泻已经自动替换为子母补泻法,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子母补泻原则是什么 子母补泻法简介

子母补泻法简介  

目录

1拼音2注解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子母补泻法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子母补泻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子母补泻已经自动替换为子母补泻法,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zǐ mǔ bǔ xiè fǎ

2注解

子母补泻法为针灸补泻法之一[1]。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补泻方法[1][2]。《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2]。人体脏腑经络各分属五行;其五输穴也各配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1]。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1]。其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1]。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余类推[1][2]。二是取病变经脉的母经母穴或子经子穴来进行补泻[1]。如肺经配五行属“金”,肺经虚证,可补母经(脾经,属土)母穴太白(土);肺经实证,可泻其子经(肾经,属水)子穴阴谷(水);余类推[1]。临床上,此两法常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1]。

3参考资料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古籍中的子母补泻法

《针灸大成》:[卷二]通玄指要赋

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

《普济方·针灸》:[卷一针灸门]流注指微针赋

曲泉穴。属水是母。凡刺只取本经井荥俞经合五行。子母补泻。此乃大要也。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经。今人愈...

《针灸神书》:[卷一·琼瑶神书天部琼瑶真人治病手法歌]子母指诀二十四法

子母补泻提按搓,高底刮战两家和,左行一补右一泻,上刮下战要搓摩。再加搜搜一二转,腹里盘盘取响声,三九...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而内针,吸则得气,无令出针,停而久留,气尽乃出,此拔原之法。王...

《中国医籍考》:[卷十六]脏象

。正逆引导。随其气味浓薄。升降所宜。相虚实。垂子母补泻之法。内景别喉咽分气食。揭七冲四海八会。而知荣...

更多古籍中的子母补泻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