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走西口地址是哪里 走西口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走西口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黄河渡口“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中明确说到走西口路线,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渡过黄河“西口”,从陕北府谷(古城),走入内蒙。
后来“西口”指长城口,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从历史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地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
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而清朝政府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
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