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历史概述 中国悠久历史古建筑中有三个塔的是什么地
中国悠久历史古建筑中有三个塔的是什么地

中国悠久历史古建筑中有三个塔的是什么地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的具体始建年代,历来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根据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中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而两小塔则较中塔为晚,至迟。建于大理国初期,即先建中塔,尔后再增建两小塔。--百度百科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
建筑不是中国,是罗马,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木制,保存的时间不会有多长。相反罗马的建筑都是石制的,保存的时间是相当长的。有机会你到意大利你就知道了。
我国古建筑中有三座并列的塔叫什么在哪儿
是云南大理崇圣寺遗址的三塔吗?
现存主塔高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都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关于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
这个很难用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不过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斗拱,粱坊为主要构架的框架式结构,这种框架比较结实耐用
中国古建筑历史根源是什么?
中国古建筑的欣赏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 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 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 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 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 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 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 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 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 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 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 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 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 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 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 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 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 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 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 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 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 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 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 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 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 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 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 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 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 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 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 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 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 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 酒楼等娱乐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 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 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 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 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 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 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 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 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 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 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 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明未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 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 与前代相比变化较大: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 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TOP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古建筑就是历史的“活化石”。你参观过哪些古建筑?他们有着怎样的美感?
北京的明珠是什刹海,什刹海的明珠则是恭王府。恭王府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王府标本,它的多位主人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而且有着无穷的附加价值。
北京老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套小“口”,中心是故宫,外围的一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二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第三层是汉人和其他民族集中居住地。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看衣裳看袖头,看家当看门楼。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住宅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么个意思。后海南岸一处府第大门是五间三开门,明显是清制王府的最高规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恭王府,中国和世界第二四合院,第一的殊荣只能让位于故宫。
到恭王府,总是和大贪官和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最初是和珅兴建的。那时候称之为“和第”,嘉庆帝剥夺和珅的官职和财产后,和第被赐给庆亲王永璘后始称“府”,从此划归国有资产之列。永璘死后,他的后代封爵达不到住王府的资格,皇帝将其转赐恭亲王奕欣,奕欣的儿子还是恭亲王,级别是够了,他将此宅卖给天主教会,后辅仁大学赎回,以后的时间里多家单位入驻其间,有中国音乐学院及附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联等。目前恭王府的“龙票”(地契)押在香港的一个银行里。
历史从来都是由强者书写。宅院数易其主数易其名,流传下来的是权势最高者奕欣的名字。奕欣并非一般皇家国戚,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在嘉庆、咸丰、同治三朝是皇帝的兄弟和长辈。和珅在皇帝面前只能称奴才,在权势和地位上和远远不能和奕欣相比。奕欣为议政王,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总理衙门首脑,在历史上的作为同样是和珅难以比肩。
恭王府是三路五进四合院,即所有的房子纵向分为三列、横向分为五重。这样看来,整座王府大院分为十五个小院,可是并非三五一十五这么简单。进入大门后,空空的院子里是一座门——一一宫门、向里走是二宫门,这一进院落虽然横向分为三列,同样没有房子。走过二宫门后,西、中、东三列院子才齐备,最后一重是罩楼,是贯通东西三列的。三列院落真正的差异体现在三四两重。
各个院落前后左右之间可以连通。前后院子之间的中间的门有影壁阻隔,或者是正殿左右开小门。左右院落之间不是一墙之隔,中间是一个专用的过道。每个院子保持物理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相邻的院子互通却又不影响隐私性。
每个院子在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方面有足够的尊重,中庭园林设计精巧。正殿与偏殿搭配合理,相互之间有长廊相连接,在休闲、放松、安恬舒适的环境气氛营造方面各具匠心。
中路建筑是府邸的主体。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这是亲王身份的象征,皇帝留给自己用的是黄色和蓝色琉璃瓦。
第三重院落的主殿是银安殿,又叫银銮殿,和故宫的金銮殿对应。银安殿是王府里最重要的建筑,用以举办重大庆典,如过年、过生日等。第四重是嘉乐堂,举行进行满族信仰的萨满教活动的地方。
中路建筑不是和珅当年在此居住时的模样,按王府的规格进行了改造。“同治中兴”的十几年,恭亲王总揽朝政,恭王府成为实际上的政府所在地。
和珅的儿子娶了固伦和孝公主,公主住在东路院落,和珅被处死后公主仍然在此居住一直住到去世。在恭亲王时期,东路第三重院落正殿多福轩为恭亲王会客的地方,屋内摆设都是根据原样摆放的。第四重院落乐道堂,奕欣的起居处,正处于在紧张的重建施工中。
西路是和珅本人居住生活的地方。第三重正殿葆光室,内外屋檐彩画精美绝伦,廊檐下的金色图案都是镀的真金。第四重正殿为锡晋斋,百姓俗称的“楠木房”。当太阳照射在殿堂之时,金丝楠木便散发出闪闪金光。楠木房的“栋梁之材”紫檀木上的雕饰,其精致程度超过皇宫的雕饰。地板砖石全部用子母石铺成,走在上面犹如踩在软玉之中。此殿仿照故宫宁寿宫而建,超越了作为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僭侈逾制”后成为和珅的死罪之一。
第五重院落为罩楼,东西长达156米,这就是和珅存放金银珠宝的地方。后墙共开88扇窗户,没有那两个是相同的。家中的珍宝太多,和珅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房间,识别的标识就是各房间后窗的样式。
恭王府庭院深深,候门深似海。恭王府保留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更值得深思,象东路多福轩西墙上红字“大兴三八作风”等,是“文革”时期的标语。稍有遗憾的是,银安殿、锡晋斋等受损严重,重建时由于资料缺乏无法恢复原貌,看起来焕然一新,到处花花绿绿的,从古建和文物角度说则毫无价值。
中国 悠久历史 有哪些?
氧化钙的。从元谋人开始,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文明,半坡文明。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太大了 哪方面呀?文化?遗址?长城秦王墓马王堆汉墓,诗经楚辞。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大禹治水,甲骨文,易经,山海经。
古建筑中座槛是什么
古建筑中座槛就是栏杆。
栏杆中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或者座阑(槛),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
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
古建筑中台明是什么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