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阳 惠阳淡水的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惠阳淡水的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形成清末奠定老城格局 淡水老城区“依河而生,因渔业而盛”。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淡水河边渔猎耕织,繁衍生息。
淡水居民和渔民共处往来,渔民们以海产品换取粮食、蔬菜及日用杂品,久而久之,淡水便成市集。
据史料记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淡水拥有“水口巷”和“下鱼街”两大盐仓,“贡盐”由淡水河运至京都,形成以盐业、渔业为主导,农、商、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明朝时,设淡水卫,并与大鹏所(今深圳市内)、东莞守御千户所一起扼守珠江口,以保卫大亚湾沿海区域,防止倭寇入侵岭南重镇广州。
到了清乾隆初期,淡水才形成较大的集镇,并改名为“淡水圩”,设立“司署”和盐大使,圩市设在上下淮(今淡水桥头市场一带)。
清咸丰初年,淡水形成猪行街、大鱼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
城四周筑有城墙,全长3150米,设东门、烧炮台门、猪行门、河坝下门、木莲桥门。
道光及咸丰年间,文化教育兴起,顶负盛名的就是崇雅书院的建立。
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告老还乡时创办了崇雅书院,迄今已有123年历史,成为当今崇雅中学的前身。
一百多年来,崇雅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遍布世界各地。
叶挺、邓演达、邓仲元、郑士良等惠州仁人志士也是从崇雅走出去的,故崇雅书院有 “东江革命摇篮”之誉。
清末的淡水镇已具备行政、贸易、防御、教育等功能,奠定了现在的老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
淡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有中秋节山歌会、“醮会”、“天后诞”和“朝拜会”等,特色饮食有油麻茶、墨斗丸、大酥丸、酿豆腐等,“淡水沙梨”是东江三大特产之一。
现状 老城多是租住者 随着经济发展,淡水老城的繁华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隐退。
新中国解放后,曾经繁华一时的猪行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已名存实亡,它们留给后人的除了一个个印证当年繁华的名字外,就是口口相传的记忆。
在“文革”时期,淡水老城区诸如大鱼街、九头王街等都曾被改过名,十几年前,在当地居民的强烈呼声下,它们的名字又重新改过来。
通过走访发现,曾经的店铺早已人去楼空,墙体斑驳、大门深锁,逼仄的街巷、幽深的宅院处处散发属于历史的独特气味。
大多老宅高挂“出租”牌号,老街如今成为外乡人租住的聚居地。
许多还居住在淡水老城区或对老城区的前世今生颇有了解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如今的淡水老城区虽历经朝代更换、历史演变,但其整体范围和区域并未有多大变化。
原先坚固的城墙只剩下了一小段断垣、街巷铺设的麻石变成了水泥路面、原先风光的宅院变得落寞甚至墙体坍塌屋顶漏水……但街巷还是那条街巷,甚至它的长宽度以及两边房屋的数量,都少有变化。
新生 挖掘保护老城文化 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文化需后人保护。
近年来,惠阳区政府一直在为挖掘和保护淡水老城文化做努力。
2007年,惠阳区公安分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对淡水老城片区的门(楼)牌重订统一门牌号时,就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恢复和保留了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街巷名。
从惠阳区住建局了解到,在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惠阳区对淡水老城区的保护规划工作也正加紧进行。
日前,《淡水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的成果已经出炉;而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设计的 《惠阳区淡水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也将于4月底出台。
由此,我们可以期待:淡水老城将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