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诗歌鉴赏 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兰溪棹歌原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a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2)凉月:新月。(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5)棹歌:渔民的船歌。(6)三日:三天。
兰溪棹歌鉴赏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著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像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兰溪棹歌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诗词作品:兰溪棹歌诗词作者:【唐代】戴叔伦诗词归类:【春天】、【写景】、【山水】、【地名】、【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