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的发源地 梁祝传说的历史渊源
梁祝传说的历史渊源
具体来看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
其朴质如此。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
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结论。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 令,病死,葬 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
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
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何况民间传说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的流传开来。
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
而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提供的线索可验证这一点: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虽然现存《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但相信徐氏的话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
《金楼子》
是梁元帝萧绎的著作。
萧绎生活年代在公元 505 - 554 年,生平著作甚多,诗文且轻靡绮艳,梁祝情史也当是他采写的内容。
而徐树丕这段话也把梁祝传说地域点明了。
是会稽异闻,说明发生在会稽,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异闻。
由此,基本可以认定梁祝传说发端于东晋的宁波地区。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李茂诚(宋大观中知明州事)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
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 三月一日 ,分瑞而生。
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
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
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
曰:奚自?曰:上虞之乡。
曰:奚适?曰:师氏在迩。
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
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
于是乐然同往。
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
后二年,山伯亦归省。
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
一叟笑曰:我知之矣。
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
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
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 城廊头马氏,弗克。
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 令。
婴疾弗瘳,嘱侍人曰: 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
瞑目而殂。
宁康癸酉 八月十六日 辰时也。
郡人不日为之茔焉。
又明(第二)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
骇问篙师。
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
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
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
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
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 ,妖党弃碑于江。
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
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
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
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
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
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
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
死同窀穸,天合其姻。
神功于国,膏泽于民。
谥文溢忠,以祀以 ,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 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 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这些情节和现流传于民间的梁祝传说,基本上差不多。
而且在其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虽然并不能全信,但对于推断传说产生的时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穆帝永和壬子为永和八年(352 年);简文帝在位共二年,即咸安元年(371 年)和二年;宁康癸酉为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 年);安帝丁酉为隆安元年(397 年)。
也即梁山伯出生于352 年 农历三月初一,在371 或372年任 县县令,死于373 年农历八月十六 ;祝英台出嫁是374 年暮春;梁山伯庙的修建在397 年。
如果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当在公元374 年至397 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

因为梁祝传说必须在传说本身事实产生结果后才能起源和流传。
譬如,梁祝的传说在祝英台女扮男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以至楼台相会期间,始终是秘密的,或者说是极小范围内发生的事实。
在这一时期不可能向外流传或广泛流传传说,因此无论女扮男妆多么传奇,楼台相会多么缠绵,都不会立即产生传说。
而只有也只能是,当祝英台祭墓殉情而死,传说才显山露水,逐渐大白天下。
当地人们为这一突发的事件所震惊,开始探究问底,于是,民间才开始传说他们生前一幕幕凄婉动人的传说。
或者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之后梁祝奇事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了。
然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充实、才演绎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
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
生无兄弟,才貌双绝。
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
因易男装,改称九官。
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
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
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
实则以身许之也。
梁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
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
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
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
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
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
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
明(第二)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
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
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
绣裙绮襦,化蝶飞去。
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
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
其读书宅称碧鲜庵。
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
今寺后有石刻,大书 祝英台读书处 。
寺前里许,村名祝陵。
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
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虽然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将梁祝传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段记载的另一贡献是突出了东晋的时代背景。
当时由于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
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由于门第、身份等的关系,婚姻不由自主。
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来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
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
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
过去梁祝传说的文字记录材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具体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具体些)。
直到明清戏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小传出来,才逐渐明确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背景。
也可以说传说发展到这里(指文字材料而言),才全部道出了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梁祝传说也才真正得以形成。
所以,从现有的材料而论,梁祝传说的完全形成是宋代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