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国历史上什么私学影响最深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火烧 2022-06-08 17:33:46 1113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近代是中国发生巨大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首先鸦片战争扣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实行系列的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紧接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近代是中国发生巨大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首先鸦片战争扣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实行系列的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紧接着,清政府被推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最后进入了民国时期,又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许多大事。
对于日本,不可否认这个国家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甚至现在也仍然是蠢蠢欲动,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个国家高度进步的科技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真的是五千年历史吗

笼统地说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实是不科学的,应该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算起,即从约为公元前2070年开始算,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有4000多年历史了,很伟大的文明啊。 


不过,中华文明还并不是最早的,埃及文明更早,而且更发达,而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家可以想象,在夏朝出现之前500余年,埃及就有能力建造金字塔了(埃及的文字出现的就更早了),这真是天大的奇蹟啊!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风流的皇帝是哪位?

史上最风流皇帝,死于床上的汉成帝刘骜 <P>“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是汉成帝刘骜(前51-前7年)的生动写照。刘骜是嫡皇孙,深得祖父宣帝喜爱。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刘骜被元帝立为太子。刘骜自小喜爱读书,尤好文辞,宽博谨慎。做了皇帝后,日渐奢靡,沉湎玩乐。成帝刘骜好黑色,霄游宫装饰为黑色,宫人衣着服饰为黑色,尤其喜欢夜宴。他还发明了一种土飞机,美其名曰“飞行殿”。约一丈见方,其状若辇。傍晚时分,由高大威猛的羽林男儿肩负狂奔,刘骜端坐其中,但闻风雷之声不绝于耳,十分惬意。其时,刘骜宠爱班婕妤,相邀同乘。班婕妤是个贤德的美才女,不仅不愿同乘,还引经据典进行劝诫,刘骜十分扫兴。宫中玩腻了,刘骜便微服出游,常去宫外寻欢作乐。</P> <P> </P> <P>鸿嘉元年(前20),刘骜在阳阿公主家玩乐,公主唤出美女歌舞助兴。其中一位女子,腰弱身轻,舞姿嫋娜,美艳绝伦,惹得刘骜心荡神驰,便将她带回宫里。这个绝代美人,就是赵飞燕。赵飞燕本姓冯,父亲冯万金,曾为江都王府舍人,私通江都王孙女姑苏郡主,生下孪生姐妹赵飞燕、赵合德。因姑苏郡主嫁与赵曼为妻,故飞燕姐妹皆从赵姓。稍长,被卖至阳阿公主家令赵临府中学习歌舞。赵飞燕不像班婕妤那样矜持,是个天生的玩家,令刘骜乐不可支。为了更牢固地笼络住刘骜,赵飞燕还推荐自己的胞妹赵合德入宫,姐妹共侍成帝。赵合德姿容出色,肌肤雪嫩,温柔可人,成帝一见倾心,将其怀抱命名为“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P> <P> </P> <P>赵飞燕姐妹入宫成为刘骜新宠后,便向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起进攻。班婕妤主动退避,向刘骜请求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逃避后宫是非。对于赵氏姐妹得宠后的飞扬跋扈,许皇后十分痛恨,于是采取了一种低劣的方式发泄:在寝宫中设定神坛,每天早晚诵经礼拜,祈求皇帝福寿安康,诅咒赵氏姐妹遭报应。事发之后,赵氏姐妹借机进谗言,说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还咒骂皇上。刘骜一怒之下,废黜许皇后,立赵飞燕为后。为取悦新皇后,刘骜令工匠在太液池建造奢华游船“合宫舟”。一天,刘骜带着赵飞燕泛舟取乐。赵飞燕著南越贡品云英紫裙、碧琼轻绡,歌“归凤送远”之曲,于船头翩翩起舞。刘骜令侍郎冯无方吹笙配乐,歌舞正酣,大风骤至,赵飞燕身轻腰细,几乎飘落水中。冯无方奉命救护,拖住赵飞燕双脚不肯松手――“飞燕能作掌上舞”便由此而来。</P> <P> </P> <P>西汉末年,皇室宗族、上下豪强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由于各不相让,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刘骜对此无计可施,整日沉湎声色,朝政逐渐落入生母王政君家族手中。自成帝起,王家有9人封侯,5人出任大司马(其中王莽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是在哀帝时)。赵飞燕姐妹获宠后,赵氏家族光彩焕发,赵临、赵钦兄弟俩相继被封为成阳侯和新成侯。刘骜十分迷恋赵合德,连她沐浴都要偷窥,渐渐连赵飞燕也被冷落了。因此赵飞燕曾在宫中喟然长叹:“何时复预缨裾之游,漾云舟于波上耶?” 相传赵合德精于房中之术,善于配制壮阳药,与刘骜整日寻欢作乐。绥和二年(前7)三月,刘骜暴死于赵合德的怀抱之中。成帝壮年暴毙,朝野譁然,孝元王太后与王莽“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畏罪自杀;赵飞燕被贬为庶人。哀帝刘欣(前27-前1)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为此,他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启用能臣,颁布限田令和限奴婢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积重难返,在大贵族官僚的反对和祖母傅太后的肘制下,新法令惨败。面对挫折,刘欣很快败下阵来,沉湎于男宠董贤,纵情于声色犬马,步了成帝刘骜后尘。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刘欣一名呜呼,年仅25岁。此后,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重臣之手。公元8年,王莽称帝,西汉倾覆。</P>

我国历史上什么私学影响最深 中国五千年历史,影响国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中国五千年历史,都有哪些姓氏做过皇帝的?

……去掉商周
赢 秦朝
刘 西汉
王 新朝
刘 东汉
曹 魏国
刘 蜀国
孙 吴国
司马 西晋
司马 东晋
(此处省略十六国,南北朝)
杨 隋朝
李 唐朝
赵 宋朝
完颜 金国
孛儿只斤 元朝且蒙古帝国
朱 明朝
爱新觉罗 清朝
袁 中华民国
(无)

中国五千年历史,最英雄盖世,气势滔天的人是谁?

项羽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欲以力争经营天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悲壮激昂的楚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即将失败时作别爱妾虞姬时所唱,项羽一生身经七十多战,未败过一次,因此当上了西楚霸王,然而最后他却一败涂地,自刎乌江。有关他的是非功过,实在值得引以为鉴。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候、下相(今江苏肖宿迁西南)人。项家几代都是楚将,封在名叫项(今河南省项城东北)的地方.就以项为姓氏。他的叔父叫项粱,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羽身长八尺开外,力能扛鼎,但从小不喜欢读书,学剑术又不好好学。项梁对他大发脾气,他却说:“学书只要能记得自已的姓名就行,剑术只能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那能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开始很高兴,但略知大意,又不肯学了。后来项梁因故杀了人,带着项羽逃亡到江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横渡钱塘江时,项羽和项梁也站在岸边观看。项羽遥指秦始皇说:“他可由我取而代之。”项梁连忙掐住他的嘴说:“快别胡说,要灭族的”。但项梁从此对项羽暗暗称奇,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凡响。
公九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首先举起反秦的旗帜,各地纷纷响应,九月,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郡守殷通,发动起义。到第二年,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淮河向中原挺进,以配合陈胜的起义军。沿途,英布、吕臣、刘邦等都率部前来会合,这支起义军发展到十万余人。不久,项梁在薛(今山东省薛城北)听到陈胜牺牲的讯息,便召集各部反秦将领共商大计。居算人范增向项梁建议说:“你家世代为楚将,若能复立楚王的后裔,可以得人心。”项梁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把在给人家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态心找来当楚王,仍称楚怀王,定都 (今安徽省临淮),建立了秦末第二个农民政权。项梁自称武信君,率领项羽、刘邦等,多次击败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可是,在胜利面前,项梁滋长了骄傲情绪和轻敌思想。公元前208年9月,当项梁引兵进至定陶西北时,适逢阴雨连绵,项梁更加麻痺,缺乏戒备,章邯趁雨夜偷袭定陶,击杀项梁,起义军失利。
然而章邯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定陶之战后,便认为楚兵不足忧了,于是率兵北上攻赵。赵王歇和相国张耳、将军陈余,自知不是章邯的对手,退守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涉间用重兵围困起来,情况危急。赵王歇派使者向楚求援。楚怀王便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北上救赵。与此同时,派刘邦率兵向西挺进,直捣咸阳。临行前,楚怀王与诸将定约说:“谁先打人关中,就封他为关中王。”
公元前207年,项羽杀了不肯积极前去解钜鹿之围的宋义,自立为上将军,率领楚军渡漳河,去援救赵军。渡河后,他命令部队把釜甑砸破,把船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表示此去将决一死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破釜沉舟”这一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楚军将士与秦军打仗时,因无路可退,只有拼命搏斗,死里求生,人人勇猛异常、喊杀声震天动地。当时各地诸侯带来的援赵兵马,都惧怕秦军,不敢出击,筑起壁垒,在一旁观战。楚军经过九次激战,九战九胜,把秦军主力打得大败,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钜鹿之围。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规模最大,对消灭秦王朝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顶羽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各路诸侯都非常敬佩他,自愿服从他的统一指挥。从此,项羽号称“诸侯上将军”,统率各路诸侯军,继续追击章邯的秦军。同年七月,章邯见秦王朝大势已去,在殷墟(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小屯)率领余众20多万人投降了项羽。至此,秦军主力全部被消灭。这时项羽正打算进攻秦都咸阳.担心降兵入关后叛乱,就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城南坑杀了全部秦降兵。顶羽这种残暴的行径,失掉了关中人民的支援。
项羽乘胜西进,迅速抵达函谷关。这时他听说关上有人把守,不让进,又听说沛公已攻入咸阳,于是大怒,立即率军破关而入,一直打到戏地。项羽下令军中说:“明晨大家饱餐战饭,给我打败沛公军。这时项羽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只有10万兵,驻扎在灞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亲赴鸿门,向项羽赔罪,并表示愿意服从。项羽一见刘邦示弱,一腔怒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并设宴款待刘邦。酒宴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终不理睬。范增又安排武士项庄进去,以舞剑助酒为名,借机杀掉刘邦,没想到又被张良的朋友、好心的项伯看破机关,他生怕出事,便拨出剑来与项庄对舞,保护刘邦。刘邦的部将樊哙豪气冲天,进帐向项羽陈述刘邦的功绩,项羽佩服他的英勇,把注意力都转到他身上来,竟然让刘邦趁机溜出了虎口。范增想杀刘邦的计谋终于未能实现,气得他大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兵进入咸阳,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非常豪华的阿房宫。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有个叫蔡生的劝他定都在关中,可他见秦的宫殿烧得残破不全,又思念自己的故乡,因此没有采纳蔡生的意见。并说:“富贵不归乡,好比穿一身锦绣衣裳夜行,有谁知道呢?”后来蔡生暗中对人说:“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意思是楚人打扮得象个人物,而实际不是。项羽听到这话,把蔡生抓了来滚了油锅,并定都彭城,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大封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管辖汉中,又封秦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颀为塞王.三分关中地区,以封锁刘邦,不让刘邦离开汉中,插足中原。
但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的不满。分封不久,握有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起兵,自立为齐王。项羽发兵攻打田荣。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兵关中,消灭了项羽所分封的关中三王,接着挥师东下,与项羽争夺天下。于是项羽和刘邦又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在这四年战争中,开始项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但由于他搞分裂,违背历史发展的方向,又不善于用人,致使将士离心。加上他为人残暴,军纪又坏,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丧失了民心。刘邦在上述诸方面的作为则正好和项羽相反,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对项羽发动了最后的攻击,把项羽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此时项羽兵少食尽,夜间听到汉军在四面唱楚歌,楚军军心大乱,于是项羽连夜率八百壮士向南突围,跑到乌江,被汉军追上。这时跟随他的只剩下28个人了,项羽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罪也1”为了证明他的失败是天意,不是他的过错,项羽又杀死几名汉将,消灭汉军100多人,自己只损失二人,终因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时年31岁。
项羽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至死不屈,确实余勇可嘉,有一股英雄气概;明朝著名学者李贽在《藏书》中称他为“千古英雄”;李清照也曾写诗称赞他:“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是,他过于迷信自己的勇敢和武力,不重视政治,不讲策略。不注意团结内部,又不善于用人,致使韩信、陈平、英布等杰出人才纷纷离去,最后连一个范增也留不住。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他失败的政治原因。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余勇可嘉,但缺乏政治能力,战略目光短浅,又不注意人心向背,导致了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必然败给刘邦,导演了一出恢巨集壮烈的悲
还有一句;司马迁<<史记>>都把项羽写进帝王世家的

祖国的五千年历史有哪些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多少个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巨集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巨集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干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巨集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镠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巖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王是谁

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易中天要写是关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是什么书?

《易中天年中华史》一共24部,要从女娲写到dp。

影响中国历史最深的十件事

第一,上古时代,炎黄二帝战蚩尤,正式确立炎黄子孙的称号
第二,夏启立王朝,中国社会正式进入奴隶社会
第三,春秋战国,孔子建立学说,儒家影响中国数千年
第四,秦始皇统一中国,千古一帝,封建帝制延续两千年
第五,汉武帝,北击匈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业民族,完全打败北方游牧民族
第六,隋文帝杨坚,正式开启科举制度,科举,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
第七,唐朝独领风骚,到现在为止人家还成我们为唐人
第八,元朝统一天下,中华文明首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第九,鸦片战争,中国百年灾难史的开始
第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