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晋升感想简短 彼得原理─别把晋升当激励
彼得原理─别把晋升当激励
彼得原理:晋升的本质是责任,不是利益。
彼得原理─别把晋升当激励
员工A在某公司是「技术大神」,深受同事敬佩和主管赏识。不久前,主管决定晋升他为部门经理,管理一个三十人的技术团队。A非常兴奋,因此更加努力地工作。可上任后不久,A却发现与人打交道和与机器打交道完全不同,团队成员愈来愈不满,他也疲于奔命,专案总是出问题。主管对此大为不悦,A也很煎熬。
实际上,「技术大神」不一定能做好管理。技术与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为了激励,把技术人员放到管理职位上,正好应验了著名的「彼得原理」。
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分析了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归纳出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最终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第一次听到彼得原理时,我大吃一惊。按照彼得的说法,每个员工都会晋升到不胜任的位置,那么长远来看,大部分在位的管理者都不胜任啊! 但认真一想,确实有可能。当管理者把晋升作为激励时,就会出现这种大规模不胜任的现象。
晋升是承担更大的责任。虽然更大的责任通常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晋升的本质是责任,而不是利益。管理者应该用利益去激励员工,而不能用责任。晋升的主要功能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管理者应该用其他方法,比如表扬、加薪、海外旅游、授予荣誉等来实现激励。
为了抵御彼得原理带来的危害,核心方法是「别把晋升当激励」,具体有两个建议。
第一,丰富激励手段。
激励员工有很多种方法, 在这里重点介绍一项重要的激励方法论—双轨制。
设定「职位」和「级别」两条晋升路线。职位指的是工程师、部门经理、总监、副总裁、CEO等。级别在微软就是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等;在阿里巴巴就是P6、P7、P8、P9等;在IBM就是Band 8、Band 9、Band 10、Band 11等。
管理者应该把更高的职位,也是更大的责任,留给更有能力的员工;而用更高的级别来激励员工向上。
第二,制定晋升规画。
如果不把晋升作为激励手段,让表现优异的员工不断升职,那管理者该让谁晋升呢?难道让那些表现差的员工晋升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在大多数优秀企业中,最终晋升的还是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只不过和一般企业相比,这些优秀企业把员工在更高职位上试错的风险提前排除了。

具体怎么排除? 公司可以制定晋升规画,比如「高级潜力员工计画」。
当我还是一名「独立贡献者」的时候,微软就为我安排了很多管理训练,后来我得知这叫「高级潜力员工计画」。员工表现优异,拥有巨大的潜力,但企业不敢因此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因为这是要冒风险的。那么,企业可以提前培养他,给他培训和实战锻炼的机会,甚至安排调职。如果这位员工是可造之才,他就会脱颖而出; 如果不是,他也会庆幸没有把公司置于危险的境地。
回到开篇的案例。也许公司主管可以给A员工更高的级别,同时让他加入高级潜力员工计画,以此激励这位员工。
另外,对于极其重要的职位,比如CEO,高级潜力员工计画是不够的。这时,管理者需要运用「接班人计画」。现任CEO要懂得培养几个随时可以取代自己的接班人,训练他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也是华为等巨型企业用「轮值董事长」制度的原因,本质上来说,这是对接班人的训练。
彼得原理 很多机构把晋升当作利益,而不是更大的责任,这将导致大多数管理职位上的人都不胜任其职位。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的方法有:一、丰富激励手段;二、制定晋升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