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诉衷情顾夐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3-02-14 10:33:34 1046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相思·折花枝原文: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长相思·折花枝翻译及注释翻译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相思·折花枝原文: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长相思·折花枝翻译及注释

翻译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1选自《明词综》。长相思 :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押四平韵,三十六字。2准拟:打算,约定。3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4辞:躲避。5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长相思·折花枝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著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著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著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著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诗词作品:长相思·折花枝诗词作者:【明代俞彦诗词归类:【婉约】、【相思】

诉衷情顾夐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