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皇帝 商鞅下的秦朝,顛覆你的想象!
商鞅下的秦朝,顛覆你的想象!
歷史學者秦暉曾謂:“秦製就是赤裸裸的強盜政治”。古人亦有定論,“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
.秦律公開把窮當成原罪,規定對那些無力娶妻只能入贅的窮人,不但不能分給他們田地,作戰時還要強迫他們衝鋒在最前線,就算他們的後代發達了,也要在檔案中寫明祖先是窮鬼,是贅婿。

此外秦律當中,還給窮人設置了一個專用的侮辱性的代詞,叫做“人貉”。可資對照的是,《大戴禮記》“七出”之條包括“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竊盜”,而秦宣太后時代之《日書》顯示,秦人不嫌棄女子“不順父母、淫、竊盜”,但很在意其余四條。
總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整個社會道德水準急劇倒退,“笑貧不笑娼”已經成了官方認可和宣傳的價值觀。
在這種價值觀下面,自然不會對宣太后的淫亂造成任何輿論壓力,而且宣太后在臨終前公然要求以自己最喜歡的情夫來殉葬。
相比之下,當時中原國家的不少君王儘管放蕩不拘,但終究不能這樣放肆,《詩經》裡有很多諷刺中原君王們的淫亂篇章。
生活在秦國的民眾只有兩種選擇:要麽從事農耕,要麽出征作戰。如果想經商、求學,或者耕作不積極,達不到政府的要求,那麽,本人及妻子兒女要被抓起來淪為官奴。
在商鞅看來,除了農耕和作戰,其他行業,如商賈、隱士、學者、遊士、手藝人都是對國家有害的,合稱“五害”,因為這些職業的存在,不利於讓民眾保持愚昧,所以必須消滅“五害”。
為此,商鞅一是驅逐知識分子,燒毀詩書;二是不獎賞戰功、農耕以外的任何百姓,如此,“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勉農不偷;民不賤農則國家不殆。
民眾鄙視學問,就會變愚昧,就不會有多餘的外部交往,就會安心耕種,國家就不會衰弱。
三是士大夫們不許展示自己博學多聞、能言善辯的才華,以免成為百姓的榜樣。這些政策確實產生了商鞅所期待的效果。
據秦宣太后執政時期成書的秦《日書》,秦人普遍沒有讓子女讀書上進的期望,而是祈禱兒子出生後孔武有力,利於耕戰;希望生子做“吏”,生女兒“為邦君妻”。
宣太后死後不久,來到秦國的荀子看到的是:秦國沒有知識分子,百姓都很愚昧,服飾簡樸,相當害怕官府,相當服從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