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仪欺楚 一介文人張儀,為何能降服其他四國?全憑三寸不爛之舌!
一介文人張儀,為何能降服其他四國?全憑三寸不爛之舌! 導言戰國時期秦國一覽獨大,其他六國紛紛採用合縱制度,用以反秦。秦王得知其他六國要合縱,不免惶恐不安,假使他們聯合成功,自己則毫無立身之處。就在這時
一介文人張儀,為何能降服其他四國?全憑三寸不爛之舌!

導言
戰國時期秦國一覽獨大,其他六國紛紛採用合縱制度,用以反秦。秦王得知其他六國要合縱,不免惶恐不安,假使他們聯合成功,自己則毫無立身之處。就在這時,張儀主動請纓,臣願去各國建立外交關係,為大王排憂解難。
張儀曾拜在鬼谷子門下,謀略遠在同門蘇秦之上,他們分別主張連橫與合縱。張儀口才超群,不斷六國之間穿梭,實行挑撥離間之計,剝削各國勢力。連橫之所以能成功,全憑張儀能夠有效分析局勢,多謀善斷,這對七國爭鬥形勢產生極大的影響。
要想破壞合縱,主要用以強凌弱的手段,先從微不足道的魏國下手,其次在破壞齊楚兩大國之間的聯盟,最後合縱不攻自破。一代文官張儀,才華橫溢,僅憑三寸不爛之舌,便降服其他四國,主要謀略來源於以下兩點。
01以強懾弱,一舉拿下魏國。張儀非常清楚,合縱成功會導致秦滅亡,所以竭盡全力阻止六國。要想一舉破壞合縱,就要先找一個突破口,張儀就拿弱小的魏國開刀,開始虛情假意討好魏王。
魏王見張儀誠心誠意要與魏國交好,還鄭重承諾要給與好處,魏王就稀里糊塗的相信張儀的話。可是秦國並沒有按約定履行諾言,魏王心急如焚派人前去質問秦王,不問還好,這一問,便丟失了國君的威嚴。
秦王正愁沒有借口攻打魏國,這下抓住魏王把柄,趁勢攻打魏國,佔取蒲陽城。秦王想一舉吞併魏國,可是張儀卻說,此時攻打魏國對大王你沒有絲毫好處,不如退一步,把蒲陽城歸還於魏國。
魏國不敢與秦國抗衡,只得忍辱接受秦王的恩慧,自己非但沒得到一絲好處,反被人利用。張儀又乘機對魏王花言巧語,騙得魏王割地求和,自願成為秦國的附屬國。
02威逼利誘,破壞齊楚聯盟。張儀為對付楚國,專門想了一系列謀略,既能使齊楚聯盟失敗還能讓其割地求和。張儀準備好一切後,快速抵達楚國,首先收買了楚國奸臣靳尚;其次說明秦國要與楚國交好,並承諾歸還商於六百里地並且奉上秦國美女無數。
楚國忠臣紛紛勸楚王不要危言聳聽,可是楚王執意要和秦國交好,與齊國斷絕關係。齊國見楚國棄信忘義,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立馬與秦國聯盟,請求攻打楚國。張儀當然不會錯失此番良機,隨即請求秦王派兵攻打楚國,韓、魏兩國為討好秦國,出兵偷襲楚國。
兩軍交戰沒多久,楚國便處於下風,不僅沒有要回商於六百里地,反而丟失關中六百里地,束手無策之下只得談判求和,張儀獻計給秦王,讓楚國簽署了不平等條約,主動聯姻讓其附屬於秦國。
對於其他國家,張儀也是採用利誘手段,不僅使其他國家自願割地求和,還成為了秦國的附屬國。各國之間鬧的沸沸揚揚的合縱政策,在張儀的挑唆之下,不過是一盤散沙,破壞六國合縱簡直輕而易舉。
張儀才華橫溢,全靠三寸不爛之舌,打破合縱,說服其他各國附屬於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便奠定了秦國的領導地位,為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