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二战冯布劳恩 身份德国战俘的冯·布劳恩 他是如何撑起美国航天的半边天的

火烧 2021-08-18 23:09:51 1081
身份德国战俘的冯·布劳恩 他是如何撑起美国航天的半边天的 1969年7月20日,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性的日子。 gt 美国“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船,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

身份德国战俘的冯·布劳恩 他是如何撑起美国航天的半边天的  

二战冯布劳恩 身份德国战俘的冯·布劳恩 他是如何撑起美国航天的半边天的
1969年7月20日,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性的日子。>美国“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船,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说: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然而这一步,对于地球上的 冯·布劳恩 博士来说,也是自己向梦想进发的最大一步。> >冯·布劳恩>如果没有冯·布劳恩,人类不可能在上个世纪登月成功。>而且在这之后,人类也未曾推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宇宙探索活动。>随着“阿波罗11号”的发射成功,冯·布劳恩也成为了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登上《TIME》封面的冯·布劳恩>然而,这位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科学家,之前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除了 “火箭之父” 和 “现代航天之父” 的美誉外,他身上还带着一连串的骂名,如“ 希特勒的帮凶”、“德国纳粹战俘”、“投机分子” 等> >穿着德国军服的冯·布劳恩>因为在二战时,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为纳粹军方开发武器。>大名鼎鼎的 V-2导弹 ,也是 人类第一枚大型弹道导弹 ,就是冯·布劳恩发明的。>在那个飞机还是停留在螺旋桨的时代,V-2导弹只用了6分钟,就从德国飞到英国伦敦,带走了无数鲜活的性命。> >1912年, 沃纳·冯·布劳恩 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有男爵爵位,是农业部部长。>母亲则是一位天文学爱好者,受母亲的影响,冯·布劳恩也对宇宙产生了极大兴趣。> >布劳恩(中间)与兄弟>布劳恩从小就对各种飞行器充满好奇心,13岁时就在柏林大街上进行了 人生第一次 “火箭试飞”。>他从商店买来 六支特大号的焰火 ,绑在自己的滑板车上作推动装置。>一点燃引线,“火箭”就像“拖着彗星尾巴似的冲出去了”。>所幸当时没人受伤,小布莱恩也被警察抓走,挨了一顿教育。> >年轻的布劳恩>每天沉迷于这种小发明,布劳恩根本无心学习,数学和物理当然不及格。>然而在16岁时,他却读到了一本改变了他命运的书—— 赫尔曼·奥伯特的《通向空间旅行的道路》。>奥伯特博士这本划时代的火箭研究书籍,使他对火箭产生了无限的憧憬。> >赫尔曼·奥伯特>书的前部分,布劳恩还看得津津有味。>然而,看到后面五花八门的公式,本来数学和物理就不及格的布劳恩就彻底懵了。>就是那一刻,布劳恩也下定了决心要看懂这些书,造出真的火箭,征服宇宙。>从此,布劳恩便开始扎实地学习数学和物理,成绩也一直突飞猛进,最后竟成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在大学时,布劳恩不但认识了对他火箭启蒙的 奥伯特博士 ,还加入了业余火箭爱好者的空间飞行协会。>那时候,火箭的研发需要非常惊人的费用。>但布劳恩和俱乐部的成员却靠着街头表演来赚取经费,将火箭的研发进行得如火如荼。> >布劳恩与恩师奥伯特>然而在1932年,德军下令, 禁止进行所有的火箭实验的相关研究——除非是军工项目。>一下子,布劳恩的太空飞行协会就变成了非法组织。>不过很快,这群业余火箭爱好者就被德军诏安了。>布劳恩很清楚地知道,此前小组做的试验比起真正的液体推进剂火箭,都近乎游戏。>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真正的火箭根本造不出来。> >在一群德国军官中的布劳恩(最右)>1933年3月23日,布劳恩就与德军签订了协议,为军方研发火箭。>虽然这会使自身受到约束,但也是实现火箭梦想的唯一途径。>这不但可以继续自己最爱的火箭实验,还能拿到德军提供的研究经费,布劳恩表示也求之不得。> >冯·布劳恩>1934年,22岁的布劳恩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及其实用的问题。>那时,布劳恩已为德军工作了两年,他的小组也发射了第二枚火箭——A-2火箭。>虽然A-1没有试飞成功,但是A-2能飞到1.7公里的高度无疑也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布劳恩扛着火箭>到 1937年4月,只有25岁布劳恩,就已经成为有着350位下属的火箭研发团队的领导人物。>在A-2发射成功后,纳粹就马上下令将其发展为战争武器“导弹”,并加大对其项目的资金投入。>他们整个火箭团队,也迁移到了遥远的小渔村 佩内明德 ,并在此建立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制造和试验基地。> >佩内明德试验基地留下的累累弹坑>在那里,布劳恩从A系火箭研制到V系导弹,也亲眼见证了用于探索宇宙的火箭变成了战争武器——导弹。>...>1942年10月13日,A系火箭最出色的A-4火箭试飞成功。>它飞行了约200公里,高度达到100公里,在距离目标点4公里处爆炸。>起先,希特勒对火箭的研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当他得知大型的A-4火箭能把近1吨的爆炸物送到200公里开外的地方时,这个战争恶魔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后来,德军将A-4火箭改名为“V-2火箭”。>之所以叫“V”,是因为德语里 “Vergeltung” 是 “复仇” 的意思,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败的德国复仇。> >V-2导弹>虽然很多时候“V-2”被称作火箭,但它实际却是一种装有专门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的导弹。>因此,它也是 世界上首枚可控的大型导弹武器。>从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火箭研发,都是从仿制V-2开始的。>从天空飞行器的角度来看,V-2可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相提并论,亦是航天划时代的发明。> >布劳恩与德国的火箭专家>随着V-2的试验成功,希特勒也将这种新型的武器投入了大批量的生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就一共制造了 6000枚V-2火箭 ,其中3745枚用于攻击英国、比利时等敌国。> >V-2导弹发射>然而幸运的是,因为当时导弹的弹道、航线、速度等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偏差较大。>只有45%的导弹落到了目标10公里的范围内,并没有对盟国造成致命打击。>但是这种被公认为 “超时代”的武器 带来的威慑力却是史无前例的。>它不同于常规的武器, 无法预警、无法拦截更无法躲避。> >V-2轰炸后的伦敦>在受到V-2袭击之前,伦敦就一直受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很少居民会因为这种袭击而离去。>但在V-2袭击后,伦敦马上就有150万居民向外逃亡。>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超时代”的弹道会带上毒气,要了他们的性命。> >为V-2导弹 秘密生产 的集中营工人>不过, 这恐怖的威力却是用好几万犹太人性命换来的。>每生产一枚V-2导弹,就相当于现代生产一辆喷飞式飞机。>大约 60000名 的集中营囚徒 为了这种能将德国带向胜利的V-2导弹夜以继日地劳作, 其中三分之一的犹太工人,死于这个浸着血的工厂。> >德军中的布劳恩>虽然冯·布劳恩没有参与到工厂的管理当中,但是帮纳粹设计出这种致命武器,他也难辞其咎。>不过,冯·布劳恩和纳粹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只想研制出冲出太空的火箭,而不是飞向战场的导弹。> >被V-2导弹轰炸后的伦敦>冯·布劳恩在党内就一直散布悲观言论,称从来没有打算把火箭发展成战争武器。>在一次酒会上,布劳恩就向一位女医生抱怨,表达了对火箭用于战争的遗憾和不满,而这位女医生刚好就是一位纳粹密探。> >再加上布劳恩本身还是一名飞行员,党卫军以布劳恩企图携V-2机密资料潜逃的罪名,将其收押进监狱两周。>多年后 ,冯 · 布劳恩的解析也是 : “ V 一2 导弹是一种很好的火箭 ,它唯一的毛病是落在了一个错误的行星上。”> >不过,拥有巨大威力的V-2导弹并没有将纳粹带向胜利,德军节节落败。>美国也开始了大量抢夺德国科学家的 “回形针”计划 ,冯·布劳恩在拟定名单的第一位。>回形针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吸收德国纳粹科学家的一项绝密计划,当时美国通过争夺纳粹德国技术专家,将大批德国科学家及高阶研究人员转移至美国。> >那时,冯·布劳恩也知道德国大势已去,决定向美国投降。>他违抗党卫军转移的命令,带着手下一票科学家和有关家属,躲一路追杀,主动向美军“投怀送抱”。> >布劳恩投降的照片,手上还打着石膏>当美军看到主动送上门来的布劳恩,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竟是V-2的总设计师。>布劳恩到达美国前还经过了一道审问,审讯他的人正是当时的 钱学森 。> >冯·卡门(左,钱学森老师),钱学森(中间),冯·布劳恩(右)>初到美国,曾是纳粹党员的布劳恩,并没有被赋予什么研制火箭的重要任务。>他的任务只是帮忙培养美国的科研人员,使美国人能掌握火箭的生产与设计。>布劳恩与他的火箭小组成员也过着被人监视、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时这些德国专家都自称是 “和平年代的囚犯” 。> >布劳恩与肯尼迪总统>1950年4月,布劳恩领导其团队研发出了 “红石” 战术弹道导弹。>这也是美军第一代核弹的洲际导弹的载具。>然而,这枚具有将卫星送上太空能力的“红石”导弹,却没能冲破美国官僚的阻挠。>大家都认为“二等公民”制造的火箭,不能用来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本土”研发的 “先锋号”火箭 也一直被委以重任,被公认是发射第一颗卫星的不二之选。> >不被美国器重,布劳恩有段时间还跑去跟沃尔特·迪斯尼合作。>在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推广他的太空计划。>但是“先锋号”却显得不太争气,总预算 超支十倍 还不说,计划还一再延迟。>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发射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的计划被苏联捷足先登 ,这无疑是对美国的沉重打击。>在得知苏联卫星上天的消息后,被压抑已久冯·布劳恩激动地说:“ 我就知道苏联会做到,而我们的设备却被束之高阁......”> >布劳恩与家人>在冷战时期,苏联这第一颗卫星上天,也激起了美苏持续二十多年的 太空竞赛。>但这对冯·布劳恩来说, 无疑是一个可以放手实施航天计划的机会。>“先锋号”的不得力也使美国政府想起了布劳恩的“红石”导弹。>在短短 84天内 ,经过改良的“红石”导弹变成了 “丘比特-C”火箭 ,顺利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 送入太空。> >丘比特-C火箭升空>一下子,冯·布劳恩也从“二等公民”变成了美国英雄。>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宣布“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启动,一心想在登月技术上战胜苏联。(同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而布劳恩也被任命主持 “土星”系列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作。> >布劳恩(中)与肯尼迪总统(右)>1967年,布劳恩为登月活动设计出了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推进器——“土星5号”:由5台F1引擎驱动, 第一级推力就达750万磅 。>“土星5号” 成功地将“阿波罗”飞船的8到17号全部送上太空。>其中最著名的 “阿波罗11号” 也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使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开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冯·布劳恩站在巨大的土星5号的“F1”引擎前>这时,美国的航天技术也已赶超苏联,成为世界第一。>而阿姆斯特朗的这一步,也使布劳恩在科学界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布劳恩看来这只是征服太空的第一步。>“登月”并不是他的极限,他还想要有生之年探索更遥远的星球。>很快,冯·布劳恩就提出了 登陆火星 的建议和设想。> >土星五号与美国自由女神像对比>其实早在20多年前,冯·布劳恩就开始幻想未来的火星探险,并将其写成小说《火星计划》。>然而这本小说前前后后共18次被拒绝出版,理由都是“太扯了”。>当然,连作为小说都太扯的火星计划,又怎么会获得国会议员们的同意呢。>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左边是阿姆斯特朗>“阿波罗计划”最初目的是先于苏联登月,美国做到了,自然也不会继续。>更何况那时的美国正深陷 越战 泥潭,对看不到边际的太空探索热情也会迅速下降。>别说火星计划了,就连开拓月球的“阿波罗计划”也在1972年被终止了。>冯·布劳恩顿时觉得已经没有新世界可以征服了,以没有用武之地为由,离开了美国NASA。> >冯·布劳恩对登陆火星的空间设想>1977年初,冯·布劳恩被美国总统授予国家科学奖章。>这位“二等公民”,拿到了头等的荣耀。>同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罹患癌症去世,享年65岁。> >有人说,从德国到美国,从制导弹到制火箭,布劳恩都拿捏得非常精准,是典型的投机分子。>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他有一点却从未动摇, 那就是关于太空旅行的梦想。> >虽然心中还有许多壮志未酬,但是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却是心满意足的。>试问又有多少人,能为自己童年时缥缈的幻想,付诸终生的奋斗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