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乐毅 乐毅的历史评价

火烧 2022-12-13 20:00:15 1116
乐毅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

乐毅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贾谊:“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刘向:“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夏侯玄:“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

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张辅:“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三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

孙楚:“乐生诞节,寔立弘度,丹旄电麾,秦韩景附,威震济西,齐愍失据,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迟一丘,以保皓素。”

乐毅 乐毅的历史评价

王羲之:“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

陈子昂:“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司马贞:“昌国忠谠,人臣所无。

连兵五国,济西为墟。

燕王受间,空闻报书。

义士慷慨,明君轼闾。

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邵雍:“乐毅事燕时,其心有深旨。

破齐七十城,迎刃不遗矢。

岂留即墨莒,却与燕有二。

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齐始。

岂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

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

强燕自此衰,何复能振起。

自古君与臣,济会非容易。

重惜千万年,英雄为流涕。”

苏轼:“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闵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刘克庄:“忿怼及韩驷,荒唐入郢鞭。

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

徐钧:“七十城收一笑间,当时气势擅强燕。

区区莒墨何难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陈元靓:“桓桓昌国,乘时厉翼。

干戈效用,疆埸底绩。

西却秦兵,东下齐壁。

完赵保燕,孔武之力。”

李东阳:“齐城下,即墨守。

燕将代,昌国走。

卑辞累使招不归,臣心上有先王知。

先王知,心独苦。

义君臣,邦父母。

当时誓死却齐封,更忍还兵向燕土。

终不似信要刘胥报楚。”

黄道周:“昭王宿怨,立隗招贤。

乐毅闻之,求请使燕。

一言既合,亚卿操权。

拥韩护赵,攻齐之坚。

七十余城,一旦下焉。

功成怨释,君臣快然。

奈何父死,子信间言。

骑劫代将,前烈尽捐。

仓卒走赵,情实可怜。

览史三叹,是谁之愆?” “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

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睿、岳飞等,儒将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