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变迁 经济变迁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经济变迁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经济变迁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2002到2007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从中小企业而来的。可见,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况却峰回路转。经济增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以从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两位数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据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户企业调查汇总分析:巨集观经济的热度指数显著回落,企业家对下季度的经济下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出口订单景气指数持续回落,国内订单的景气度首现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还有继续回落的趋势。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崛起。而当下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这就从外围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严重的依赖于出口,净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导致外部需求减少,国外订单的减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问题与机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虽然有些残酷,但给中小企业的转型却提供了契机。另外,金融危机可以带来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国家近期相关政策的出台便是证明。国家为保增长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鼓励多出政策.有了国家的支援,小企业就会有强有力的后盾,这样就业机会的减少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政策能引导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要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般规律: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引导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反之,经济发展就要减速,企业管理者要把握先机。
三、 网路营销对经济、市场结构、对企业及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2006年开始,单仁资讯集团是在中国最早创立电子商务网路营销培训。至今已经连续开办超过70期,影响超过30000家企业,学员遍布东南亚、课程实用性深受各界好评,是中国培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电子商务培训课程之一。被企业家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的EMBA课程”。09年9月,单仁资讯集团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认定为全国十佳电子商务培训机构。2010年4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把中国网路营销推广中心设定在单仁资讯集团。2010年9月,单仁资讯集团在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2011年1月,单仁资讯集团被深圳市政府评为“深圳知名品牌”。所以从这些成绩来讲,他还是有效果的。这里还有个他们的视讯,给你看下。:v.youku./v_show/id_XMzE4NTU2Mjky.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都爱人,提倡上行下效。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以人性化的管理,关心爱护员工,培养员工,并且领导要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个性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个性的差异对于企业没什么意义,意义在与怎样用人,用了才有意义,什么个性的人用做什么工作,这个才有意义,其他的不多说了,自己想象吧~!
急求 儒家法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是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映的,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就自然而然是这样的,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好象和麦格雷格(1960年)的关于人性的“X”和“Y”理论相似。这里确实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点,一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二是应用条件不同,一个是为社会管理或者说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一个是为企业管理服务。从理论的深度来说,X和Y理论偏重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人的行为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物件来说,X、Y理论是着重于被管理者行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麦氏理论认为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而引起的,只要改变这些,就可以改变人性。而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关于人性方面还有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纵上所书,对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道德修养和行为。儒家学派偏重于道德修养,西方理论偏重于行为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并有所区分,我们的观点: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可以稍偏重于道德修养,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无非有两个“逃离痛苦,追求快乐”,现代社会更趋向于人们的这种心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判断注重以上两个方面,“价值逻辑”不失为一个比较公平的法则。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利润最大化”
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认识
第二个方面是由谁来管。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通过什么来管理呢?荀子认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比不上马,但牛和马都为人所役使,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中国2千年以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执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第三个方面是怎样管理,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礼”。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对于仁的解释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也就是所谓的仁既是对自己与他人都能诚实相待的生活方式,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还有“刚毅木呐,近仁”,所指的是人在刚直坚毅而又不欲求表现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样便愈来愈接近仁。这就是说,人要有一种为集体的刚毅精神,但是又不去追求个人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将“德”放在北极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因此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在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徵提出的作为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必须要考虑的 10个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以后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着重大的作用。这10个方面是:1)领导者一有欲望就要想到应有所克制;2)将有作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谦虚谨慎;4)担心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5)游玩安乐,就要想到世间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担心松懈,就要想到凡事都应有始有终;7)担心闭塞,就要想到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8)打算赏赐,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之喜而滥赏;9)担心谗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远避小人;10)打算惩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之怒而滥罚。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诚服孔子一样。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是通过外在的而是通过内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积极的东西调动出来,实行内在的管理自我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标。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所以,礼一定是来源于天,见效与地,贡献与鬼神,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姻、朝见、聘问等各种礼仪中,所以圣人按照礼来行事,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络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在《礼记。礼器》中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礼所以以多为贵,在于它是人心之外的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可以施之于万物,礼仪巨集大,万物广博,如此怎么不以多为贵呢?所以君子乐于将礼发扬。礼所以以少为贵,在于它来自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的道德观念至精至微,天下万物都无法与之并驾齐驱,如此怎么不以少为贵呢?所以君子独处时十分谨慎。从孔子的话看,礼既以多为贵,又以少为贵,既来自外力,又发自内心,这其中的奥祕全在于礼必须以德为核心,以德为转移。君子乐于将礼发扬是把内心的道德自觉推广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君子慎独”则是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诉之内心道德规范,这样,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感化和规范化,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就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这整个的儒家的理论体系无处不体现了如何成为管理者(统治者),如何当管理者,管理者又应如何管理,这是一个十足的做官理论体系。它对封建统治者的统治确实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武器,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理论,确实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性的后果。试想,所有的国民,都向仕途这条路上挤,当上统治者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却再也没有出路了,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国民劣根性。另外,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法家讲的这个驾驭术,就是驾驭领导的技术。以法家的思想制国,这是一个伟大的低阶状态,法家的祖宗怎么死的?商鞅是被自己制造的世界级宾士车压死的,他当时定的那个法家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品牌的社会制度,世界级别的宾士制度,让秦国的生产经济飞速的发展起来了,最终战胜了六国。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他是被五匹马拉死的,他制造的那架社会制度的车子太强大了,以至于他没有一个跑的地方,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后,商君所立的制度象铁箍一样继续在秦国执行,商君在他所立的制度下英雄的去了,但他的制度却了不变的。所以法家的制度,是变法图强的基础。
商君是比西方的尼采理智的一个战争论者,商君留下了几卷《商君书》,也称《商子》鼓吹好战,将战争抬高到压倒一切的地位, 以为战争可以解决一切。如果将战争上升到法的地步,那他是要完蛋的,希特勒也把当时的德国的国家危机以法的形式转嫁给侵略战争。所以法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目的。
法家也讲权术诡道,它所说的法是为是为权术诡道服务的。 他所说的法也就是驾驭术,权术诡道是服务于驾驭术的工具。儒家"吾执御矣"的以术"御"世,他的那个术是最好的术,终于碰到一个伪知音,孔子死后三百多年的汉武时代,董仲舒发现其中的三纲五常可以驾驭人民愚弄人民,这一驾驭愚弄,把个中华帝国愚弄驾驭了二千多年,但是中华还是必须再走到低阶境界,再努力进入一个法制国家。
社会的前进也有一个法的原则,螺旋式的法的原则,最基础的原则就是"法"的原则,这是最低阶的管理,没有了"法"什么也行不开,大车无轮,小车无軏,行之不远,因此我们行了两千年又倒退到找法大哥帮忙。所以当今时代,国家要富强,人民要民主,我们只有再回到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三思,我们该回到那个最低阶的状态,法的状态了。
恩格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著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如今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正在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我们要向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认罪,重读他老人家留下的经典解释:
法繁则刑省。 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 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法家的驾驭术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之一点,供有识者三思。法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以及对人的管理,在许多方面,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因此,有些学者主认为,如果中国不是以儒家为其正统文化而是以法家为正统文化的话,那么中国有可能在13世纪就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时期。
法家的的特点:主张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须达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管理的核心:以奖惩赏罚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这一社会理想,赏罚的公正来源于可观的可靠的资料。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远古时代资讯的不发达,难以获得可靠的资料;在高压作用下,没有任何的人情味。长期会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可能产生麻木不仁的结果。
法家的管理思想:因此,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但长期实行,或实行得不彻底,反面的效果会逐渐暴露,而且可能是破坏性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化可供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略述民族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华民族在过往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分支或派生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战略管理方向和程序。
67ERP软体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以下转自网路:
1.实施ERP是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变革企业领导层应该首先是受教育者,其次才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贯彻者和实施者,规范企业管理及其有关环节,使之成为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自觉的行动,使现代管理意识扎根于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国外企业实施ERP 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全盘接受,自觉性强。其实,办企业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们还要等待思想提高,观念更新,有时还要避开锋芒,迁就陈腐,互相推诿。如果我们不坚决向这些陋习告别,这场全方位的变革就会反复、甚至夭折。
2.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任何再好的应用软体和软体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只能靠自己勤勤恳恳地耕耘。把ERP的实施称为"第一把手工程",这说明了企业的决策者在ERP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ERP是一个管理系统,牵动全域性,没有第一把手的参与和授权,很难调动全域性。
3.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ERP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固定资产装置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并不那么直观、浅显和明了,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见到效益。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立竿见影,它所贯彻的主要是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红线。它长期起作用、创效益,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 此外,实施ERP还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上相应的系统,而不是笼统地都上小型机,或者不顾企业的规模上 WindowsNT,这样长期运作,对企业危害性极大。其次,这种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会越来越感到资源的紧缺,因此,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
人性假设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认识人性,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才知道如何去管理人。因此,人性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的理论依据,中外管理,概莫能外。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别不大。在后天的生活中,人性差别才逐渐扩大。根据这种理论,孔子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这就是儒家以教育为主的管理理论基础。
国外管理学在探讨领导的激励作用时,也曾对人性作出几种假设,以求弄清人采取行动的原动力是什么。按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可将这些理论区分为四种类型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和“复杂人”的假设。这恰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性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人们对人性的认知是相似的,自然,对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是相通的。
孔子以后,儒家关于人性论有许多种不同的见解,主要有四种: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荀子的“性恶论”,三是董仲舒的“性未善论”,四是韩愈的“性三品论”。下面对中外这四种理论分别作一比较,以在实际领导激励中,作为参考的依据。
巨集观经济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论文
中国研究与发展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摘要:研究与发展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资料包络方法对中国2009年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中国R&D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行业之间、地方之间效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研究能力与管理水平低是大部分地区和行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词:DEA;R&D;投入产出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6-0011-03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研究与发展(R&D)活动作为科技活动的创新核心,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国、各地区乃至各个企业,为了争取竞争优势,都在加大R&D的投入力度。但R&D的投入效率如何,科技投入是过剩还是不足,都需要我们进行科技投入效率的研究,找出影响投入效率的因素,从而为科技投入效率的提高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资料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等首先提出的评价部门间相对效率(有效性)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评价样本的观测资料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DMU)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方法。目前,DEA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医院、金融和公共福利机构的执行效率评估。DEA作为一种较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以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决策单元系统的生产效率评估,由于参与评价的指标不考虑量纲问题,从而避免了寻求相同度量单位带来的诸多不便:投入、产出变数权重由规划模型根据实际资料计算产生,可以避免权重分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效率评价的客观性;DEA是一种非引数评价方法,不需要投入产出的生产函式形式,从而简化了评价模型的设计。
DEA模型可以从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ed)两种模式分析。投入导向型模式是从投入角度去探究效率,即在目前产出不变的前提下研究投入多少最为有效。产出导向型模型则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效率,即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追求产出最大化的问题。在R&D投入效率分析中,由于投入决策比较容易[星论文网] starlunwen.
控制,同时为排除由于各行业规模差距的影响。本文将采用以投入导向型的“固定规模报酬”模型来测度综合效率,用投入导向型的“可变规模报酬”模型来进一步分解综合效率求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技术效率是指一个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有效程度的测度指标,当该指标值为1时,即是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此时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达到最佳,即DEA有效;纯技术效率测度的是在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该值为1时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佳称为技术有效;规模效率测度的是在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生产前沿面与固定规模报酬下的生产前沿面的距离,该值为1时规模效率达到最佳,称为规模有效。
二、中国R&D投入效率分析
(一)R&D投入效率指标的选取
为研究R&D投入效率情况,结合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文章选取投入与产出类指标,其中,投入类指标包括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产出类指标包括产出水平和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具体包括3个投入类指标和4个产出类指标(具体指标及解释如表1所示)。
(二)不同行业的R&D投入效率分析
根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对国民经济中R&D活动相对密集的14个行业进行评价,经过计算,2009年14个行业R&D投入综合jingjilunwen.效率为0.901(如表2所示),其中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比较低,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可通过适当缩减总体投入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根据R&D投入效率值,可将14个行业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R&D投入效率有效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资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体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0%以上。这几个行业R&D投入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大于0.9,也就是说R&D投入效率达到了较高水平。从绝对数上看,此部分行业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全国总量的比重均达90%以上。
第二类,规模效率较为有效,纯技术效率较低的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个行业,这3个行业规模效率达到了0.9左右,而纯技术效率不足0.8,说明此类行业科学研究能力与管理水平不高,应当加强此方面的管理。
第三类,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而规模效率较低的行业,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个行业,其规模效率仅为0.241,说明科学研究规模不适当,同时,由于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可通过扩大R&D投入的规模实现此类行业R&D投入的有效。
第四类,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的行业,包括建筑业1个行业,建筑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679和0.798,可见,建筑业R&D投入没有达到有效的原因既是由于科学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的,也是由于R&D研究的规模不适当造成的,由于建筑业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应适当减少科技投入规模。
(三)不同地区R&D投入效率分析
同样,根据效率评估结果,可将不同地区R&D投入产出效率情况进行划分,由于不存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有效的地区(如表3所示),因此,将中国不同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情况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R&D投入效率总体有效的地区,包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海南、贵州和云南10个地区。这些地区不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是有效的,说明在目前产出水平下,R&D投入是有效的。
第二类,规模效率较为有效但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14个地区,其中内蒙古和河北的纯技术效率还未达到0.6,处于这一类的地区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不高,也就是说只有提高相应的研究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这些地区R&D投入产出效率水平。
第三类,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而规模效率较低的地区,包括北京、安徽、广东、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7个地区。这7个地区中,除西藏之外的6个地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应当通过适当减少R&D投入规模来提高这6个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而就西藏而言,应当继续增加R&D科技投入以实现规模效率的提高。
三、相关建议
通过对2009年中国R&D资源清查资料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中国R&D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上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具体来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行业和地区的R&D投入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文的分starlunwen.析,对中国R&D投入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保证必要投入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R&D研究能力
根据R&D投入效率的分析,中国R&D投入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具体来看,在分析的31个地区中有17个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即目前的R&D投入相对过剩,也就是说相对于目前的R&D投入规模,研究与管理能力不足,要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首先要提高中国R&D的研究水平。
(二)加大推动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
鉴于目前中国各行业、各地区R&D投入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加强行业间、地区间研究与管理经验的交流,通过提高R&D研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的改善来提升投入产出水平。
(三)逐步建立基于效率的R&D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强全国各行业、各地区甚至是各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形成基于效率的投入机制,从而促进研究投入分配更为合理。对投入效率较高的单位给予更多的支援,对投入效率低的单位应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Abbott, M.& Doucouliagosa, H. 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3,(22): 89-97.
[2]陆根书,刘蕾.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效率及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3]窦艳,师萍.基于DEA的企业R&D投入绩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5).
[4]石晓峰,DEA方法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nalysis on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China' R&D Resources
Luo Yanping 原文地址: :starlunwen./article53010.
(Statistics Aounting Department,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Bureau Information Centre,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enterprise 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author evaluated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R&D resources in 2009. Presently, the overall level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R&D resources is relatively high.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een industries and beeen areas. The low study abi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are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R&D resources.
Key words:DEA; R&D; input-output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