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国文学选读坎特伯雷故事 求援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的关系

火烧 2023-04-02 13:31:01 1119
求援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的关系 《坎特伯雷故事集》【内容介绍】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让一群人中每人讲一个故事这种形式也不是什么新主意。在卜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十个人,为了

求援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的关系  

《坎特伯雷故事集》

【内容介绍】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让一群人中每人讲一个故事这种形式也不是什么新主意。

在卜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十个人,为了躲避1348年在佛罗伦萨肆虐的温疫逃到城郊的庄园。

他们就是通过讲故事来消磨时间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也有一群人,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

我们不仅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而且对讲述故事的人也感兴趣。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

乔叟在引言中把他们一一作了介绍。

然后,我们又在故事中与他们相识。

很快,我们就觉得对他们每个人都有所了解。

乔叟(约1343—1400) 英国诗人。

伦敦酒商的儿子。

十几岁起进入宫廷当差。

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赎回。

乔叟与宫廷往来密切,当过廷臣、关税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议院议员。

他曾因外交事务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乔叟在庇护者失宠期间,被剥夺了官位和年金,经济拮据。

他曾写过打油诗《致空囊》给刚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诉自己的贫穷。

1400年乔叟逝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诗人之角”。

乔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①法国影响时期(1359—1372):主要翻译并仿效法国诗人的作品,创作了《悼公爵夫人》,用伦敦方言翻译了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等。

②意大利影响时期(1372—1386):诗人接触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

这一时期的创作如《百鸟会议》、《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现实的创作态度和人文主义观点。

③成熟时期(1386—1400):乔叟在这最后15年里从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创作。

无论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他创作的顶峰。

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坎特伯雷故事集》内容提要

4月的一天,一群香客去坎特伯雷朝圣,投宿在泰巴旅店。

次日,店主、香客与在此住宿的作者一起出发。

店主提议在去坎特伯雷的路上每人讲两个故事,回来时再讲两个,被大家公认为最佳的讲故事者可以在回来时白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乔叟只完成计划中120个故事中的24个(包括两个未完成的),其中22个为诗体,两个散文体。

每个故事前均有开场语,全书有一个总序。

作者用这种方式把各个零散故事连成一体。

《坎特伯雷故事集》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

香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骑士、僧侣、学者、律师、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磨坊主等。

二、它综合采用了中世纪的各种文学体裁,有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

三、总序和开场白中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本身饶有趣味,充满幽默感。

四、语言带上了讲述人自身的特征,每人所讲的故事都体现出讲述人的身份、趣味、爱好、职业和生活经验。

《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女尼的教士的故事(梗概)

公鸡腔得克利与7只母鸡住在一位克勤克俭的寡妇院子里。

一天凌晨,公鸡从噩梦中惊醒。

他梦见一只野兽潜伏在草丛里伺机要咬死他。

他最宠爱的母鸡帕特立特讥笑他胆小如鼠,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敢于蔑视一切,有胆有识,劝他不必把梦放在心上。

可公鸡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人在遭恶运之前都曾在梦中得到预兆。

比如:有两人因找不到旅店,一人不得不投宿牛棚。

夜里,另一人两次梦见宿牛棚的朋友向他求救。

他未加理会。

第三次做梦时,朋友告诉他自己已被贪图金钱的马夫谋害,恳请他第二天清早拦住一辆粪车,他的尸体就藏在粪车底层。

事实果然证实了梦中的景象。

后来谋杀者被揭露并受绞刑。

又如:有两人要乘船远航,因为风向不对,被迫耽误一天。

就在这天夜里,其中一人梦中得到警告:第二天不要出海,否则会淹死。

他的同伴听后不以为然,坚持动身。

后来果然遇难。

公鸡说完这些可怕的事情,又自我宽慰了一番。

等天一亮,他如平日一样与母鸡们觅食寻欢,早把昨夜的担惊受怕抛在脑后。

突然间,他发现躲在草丛里的狐狸,不禁大惊失色。

正要拔腿逃跑,狐狸叫住他,说自己是专门来欣赏公鸡的歌声的。

一番奉承话说得公鸡心花怒放。

他刚摆好姿势准备引吭高歌,狐狸冲上前咬住他的颈项,急步向窝奔去。

母鸡们慌乱的哭叫声引来了寡妇和她的两个女儿。

众人带着棍棒协力追赶。

公鸡见状,对狐狸耍了个花招,从他嘴里挣扎出来,侥幸地逃脱了厄运。

故事赏析

这是一篇动物寓言。

它以独特的体裁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体现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特色。

这篇寓言故事出自一位供奉神职的教士之口。

故事讲叙人旁征博引,在不长的篇幅中引用各类古籍、《圣经》和传说中的典故达20余处之多,熨帖自然,引入入胜。

故事除了按传统的结构法在结尾点明寓意之外,还在讲叙过程中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加入警句。

例如,在转述公鸡所讲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时,教士情不自禁说道:“啊,上帝,您是多么圣明公正/谋杀尽管无人知晓,您会将它揭露/……尽管它藏上一年、两年或三年/谋杀终会暴露……”这种布道式的语气在文中随处可见,成了铺叙故事时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可以从布道式的语气中清楚地意识到讲叙人的教士身份。

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恰恰是《坎特伯雷故事集》艺术魅力长存的关键之一。

除去讲述者个性分明外,故事也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

公鸡腔得克利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俨然以一方之主的姿态昂首阔步,但又生性胆怯、疑神疑鬼。

他喜欢别人对他阿谀奉承,容易受骗上当。

他时而高谈阔论,似乎能洞察一切;时而又唠唠叨叨,唯恐恶运临头;时而敏感,时而愚钝。

母鸡帕特立特也颇具个性。

她的言谈风度仿佛是位备受宠爱的太太。

话语尖刻锋利,十分任性,但对自己的丈夫又是一往情深。

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作者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这一对性格迥异却又趣味相投的公鸡母鸡的身影。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幽默讥讽的特色在此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教士用学者的口吻讲话,或者搬弄华丽的词藻,或者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讲叙的却仅仅是一个关于公鸡、母鸡、狐狸的动物故事,传达的只是街头巷尾的琐闻。

这种气势和内容的脱节,产生了一种幽默、滑稽的艺术效果。

例如公鸡趾高气扬的神态在狐狸面前一扫而光;狐狸狡猾地诱使公鸡上当,而自己又不免同样被骗;公鸡、母鸡在言谈中显露出一副贵公子、贵夫人的气派,而在行动中又难免现出家禽的本色。

乔叟正是通过这种事物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问离,巧妙地制造了笼罩全篇的幽默滑稽的喜剧气氛。

假如我们将这篇故事放在文艺复兴曙光初露的大背景上观照的话,不难发现无论是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喜剧式的效果都被点染上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彩。

“妙相庄严”的教士自然改不了他的职业习惯,而救人脱离苦海的布道却蜕变为插科打诨式的动物寓言;上帝、教义之类当然仍是教士念念不忘的法宝,而故事却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肃穆,透出一片人间的盎然情趣,归结为尘俗世界的生活格言:该睁眼时莫闭眼,该缄默时勿开口。

这种重世俗、重现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流露也为这篇风格瑰丽、意趣盎然的动物寓言添上了意味隽永的一笔。

附【目录】

前言

引言

在泰巴德客栈

骑士的故事

派拉蒙和阿赛特

学者的故事

逆来顺受的格丽西达

巴斯太太的故事

女人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赦罪僧的故事

三个寻找‘死亡’的人

自由农的故事

三个承诺

游乞僧的故事

教会差役和魔鬼

女尼的教士的故事

公鸡羌得克立和狐狸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

作品描写一群香客聚集在伦敦一家小旅店里,准备去坎特伯雷城朝圣。

店主人建议香客们在往返途中各讲两个故事,看谁讲的最好。

故事集包括了23个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骑士讲的爱情悲剧故事、巴斯妇讲的骑士的故事、卖赎罪券者讲的劝世寓言故事、教士讲的动物寓言故事、商人讲的家庭纠纷的故事、农民讲的感人的爱情和慷慨义气行为的故事。

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教会的腐败、教士的贪婪和伪善,谴责了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世俗的爱情生活。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成就很高,远远超过了以前同时代的英国文学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典范。

作品将幽默和讽刺结合,喜剧色彩浓厚,其中大多数故事用双韵诗体写成,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

乔叟用富有生命力的伦敦方言进行创作,也为英国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

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因而乔叟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十日谈》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

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

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

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

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

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

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

在暑气遍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共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

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

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长大后,多次参加政治活动,反对封建专制。

《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

《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

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是《十日谈》。

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了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居民死亡过半,城市十室九空。

瘟疫刚平息,薄伽丘即着手写作《十日谈》,历时5年,1353年完成。

这部故事集有个楔子,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肆虐,三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邂逅,一起到乡村一所别墅避难,住了两个星期,他们除了玩赏风景,欢宴歌舞外,便是开故事会,在其中10天的时间里,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由轮流执政的“女王”或“国王”规定故事主题,由一人吟歌作为故事会的尾声。

10天里他们总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源广泛,薄伽丘广撷博采,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如《七哲人书》、《一千零一夜》等)中汲取素材。

但薄伽丘把这些故事的情节移植于意大利,以人文主义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创作。

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但比起先驱者但丁,薄伽丘的思想更进了一步,他的批判也更加尖锐。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

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

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基督教充满罪恶、黑暗”。

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但薄伽丘不止于对僧侣们的恶行劣迹加以嘲讽,而是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

他在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里生动地揭示出,那些僧侣们责备教徒心中的淫念,无非是为了把他们吓跑,好让这班身着黑袍的色中饿狼乘虚而入,专门勾引良家妇女。

神甫们谴责高利贷者,说重利盘剥者死后将被打入地狱,永劫不复,只不过是为了要别人赶紧支出不义之财,好去填满他们的钱袋。

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

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

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

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

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

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

薄伽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

“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可贵的。

因此,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

作者在一则故事中描写青年西蒙“头脑呆笨”,“像个白痴似的”,但在爱情的感召下,竟脱胎换骨成了像模像样的人,“聪颖”,“才艺出众”。

这则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许多曲折感人的例子表明,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具有荡涤人的心灵的伟大力量,爱情使

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

薄伽丘笔下的主人公在争取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无不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诸如封建等级观念、金钱、权势和其他始料未及的灾祸,但爱情终能战胜这一切,或者至少在道义上取得胜利。

这就是爱情的伟大所在。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比薄伽丘更彻底、更热烈地讴歌过人世间生活的幸福;他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

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

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

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

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谈》里也得到体现。

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

《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

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出色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

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

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英国文学选读坎特伯雷故事 求援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的关系

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

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

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

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

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十日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炼、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薄伽丘最后的一部作品是传奇《大鸦》(1356?)。

作者借用中世纪文学的梦幻形式,诅咒爱情是肉欲的故纵,贬斥女人是万恶之源。

这显然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倒退。

在教会和旧势力长期的威胁和围攻下,薄伽丘甚至想把《十日谈》和其他作品付之一炬。

这是新旧矛盾使他动摇的表现。

《十日谈》问世后,很快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深受欢迎。

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之作。

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