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秋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秋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秋情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标签: 悲秋 词 情感
《浣溪沙·秋情》赏析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 《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 《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池边耸立著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兴愁。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陡生愁心。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半妆谓残照西风。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浣溪沙·秋情》作者吴文英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的其它作品
○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 满江红·翠幕深庭
○ 瑞鹤仙·秋感
○ 卜运算元·凉挂晓云轻
○ 唐多令·惜别
○ 吴文英更多作品
相关文章
- 浣溪沙秦观 浣溪沙·棐几明窗乐未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秦观 浣溪沙·题紫清道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风扫长林雪压枝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秦观 浣溪沙·翦水飞花也大奇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雨暗轩窗昼易昏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采桑子作者简介 浣溪沙·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秦观 浣溪沙·观吴人岁旦游承天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歌串如珠个个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古诗 吴儆《浣溪沙(代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赋清虚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