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二语文试卷题目及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

火烧 2022-10-06 03:18:13 1113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一、阅读步骤和要求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小说、戏剧、传记阅读都可以视为“小说类”阅读:A、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

一、阅读步骤和要求 :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小说、戏剧、传记阅读都可以视为“小说类”阅读:
A、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去把握小说的中心主旨,了解小说反映或讽刺或赞美了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什么问题、什么是非或美丑等;
B、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从情节入手,分析情节的过程与结果,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思想;
②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入手,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外貌、情态等,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③从环境入手,分析人物所处的景物环境或社会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思想。
二、审题的步骤与方法
1、由“原句”的位置落实好答题资讯区间——顺藤摸瓜(句间关系:解说、因果、总分、指代、条件、递进等
2、由题干的暗示资讯确定答题内容——对号入座(切忌“答非所问”)
3、由它题资讯区间推出此题答题资讯区间——由此知彼
4、由赋分推测答题点数——分点答题
三、组织语言
1、照抄照搬摘取原文 2、改头换面仿写原文 3、联想中心不离原文
四、考点训练,示例分析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
首先要看准该句在文中的位置 ,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 , 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 , 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 指代 ( 复指 ) 、总分 ( 分总 ) 、说明、扩充套件 ( 含阐述、解说 ) 、比 较、因果、转折等。
再次 , 要从理解修辞入手 , 分析语句 的表现形式 , 从而透视其深层含义。
有时 , 句子的含义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 , 还必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
(二)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资讯。 方法指津:分析概括的方法
(1)、摘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语句之中,重 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 本上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
(2)、归纳法: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例1,2004年北京春招《雁阵》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名师导学》P19-20页)
相关语句:
A、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著。驼爷是个护林员。 (资讯A、他是个尽责的护林员)
B、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资讯B、面对威胁时的表现 )
C、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 (资讯C、坦然)
D、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菸,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资讯D、想说服狗娃 )
E、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妈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资讯E、关心狗娃的父母)
参考答案: ①忠于职守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 ③坦荡、自信
④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 ⑤关心他人 (赋分6分,3-6个答题点)
(三)探究题、点评题、赏析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总-分-总)
①总:总提自己的观点,让人一目了然;(总评)
②分: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举例分析),分论点最好有2—3个,使文章不显单薄;(叙+析)
③总:总结上文,再重申自己的观点。(总评)
(提示:力求具有思辨意味,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鉴赏的术语,增浓短文的文学鉴赏意味)
1、 探究小说的主题:概括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揭示其主题或中心思想(《名师导学》P209页)
例如:4、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联络文字和现实,谈谈它的艺术价值。《酒婆》
答案: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因为人们对“假酒”习惯,表明“假”“骗”文化深重,而酒馆是社会的缩影。(3分)小说对当今存在“假”、“失真”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盛行的“假酒”、“假文凭”等现象,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也习以为常了。故此,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3分)
2、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
①从情节入手,分析情节的过程与结果,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思想;
②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入手,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外貌、情态等,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③从环境入手,分析人物所处的景物环境或社会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思想。
④评价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什么主题,反映或讽刺或赞美了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什么问题、什么是非或美丑等。
(1)例题: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名师导学》P186页《黄土》)
方法指津: 根据赋分,确定答题点
第一步,首先要概括人物的典范意义。(人物的身份) (2分)
答案: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依据文章首段作概括)
第二步,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6分) (简要分析,要有文中的具体内容)
答案: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依据第三段)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依据第二段)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第二至五段后面的一句话便是“简单分析”)
(2)例题: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名师导学》P187页《认识自我》)
方法指津:评价==概括人物形象→评价人物的意义
答案: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概括)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评价)
3、探究小说的构思或表达技巧法:
a) 运用什么写法(线索设定、过渡、详略安排、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等);
b) 结合情节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写法的(举例+分析)
c) 扣题总评
附注鉴赏术语: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④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写作特色):线索设定、过渡、详略安排、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等
(4)修辞的技巧: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
例如:16、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广州一模》选考题·访谈《中国天然气之父》——访戴金星院士)
答案: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天然气之父”这一中心。“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果?”等,是探讨被誉为“天然气之父”的原因。 “您的成长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吗?”等,是探讨成为“天然气之父”的诸因素。而“如何看待中学毕业生报考地质专业问题”,则是“天然气之父”的理想的延续。所有这些提问和回答,都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戴金星院士没有明确回答“最大成果是什么”时,记者及时用两个提问——“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果?”最终让被访者明确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戴院士第一个问题的结束语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于是用“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给予连线过渡。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如:如当戴院士谈到他因小学地理老师,而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时,记者适时地应和说:“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5分。以上几个答案中,答对一个可得满分。其中:观点明确,1分;理由恰当2分;紧扣文字、分析合理2分。如超出参考答案,只要恰当,亦可酌情给分。]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解做技巧

一、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资料、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资料,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型别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型别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型别;(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著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型别,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物件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区域性。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例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物件/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资料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资料;(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物件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著引出说明物件/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三、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物件,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物件,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络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络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怎么学好,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学的不好怎么办

主要方法

1、抓题目

2、 抓住中心句

3、 抓议论、抒情句

详细阐释

目前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要是两篇课外文章,常会给孩子们难以把握的感觉。这里谈谈解这类题目的原则和方法。

初二语文试卷题目及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题解做技巧、

首先,我们来谈谈解题的原则。现代文阅读题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目中,除了很明显地让考生发挥的题目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孩子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 这就提醒答题时要准确把握所给的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抓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些题目甚至交代了说明和论证的中心。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 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 抓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其次,我们来看看解答现代文阅读的步骤。现代文阅读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1.审题

审题主要是12个字——抓关键词、细探题意、兼顾分值。例如:2006年南通卷阅读分析第8题:“阅读第③段,概括我国开发太阳能资源的有利条件。(3分)”这里的关键词应为“条件”,再仔细研究还要注意“有利”、“概括”(不是材料中现成语言)、“第③段”(答案的范围)。根据第三段,答案概括为年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日辐射量高、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大 (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定位

定位也要抓住12个字——立足本段、瞻前顾后、圈化范围。如2007年南京卷阅读分析第14题“③段中写春节的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灯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读完题目回到第三段提到金陵灯会的这部分,“围绕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主题,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著春节气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灯会就颇为有名。”此段的最后一句“传统节日承载了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情……进入你的灵魂深处”,瞻前顾后,提到南京的金陵灯会正是为了说明“围绕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主题,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著春节气氛”这句话,答案也在此。

3.采分

采分还是12个字——摘录要点、组织答案、分条陈述。如2007年镇江卷阅读分析20题“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具体做法。” (4分)从文中摘录出要点,组织成答案,可分为五条:①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的爱;②抑制阴暗猥琐的情感;③排除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④容纳甚至欣赏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⑤努力改进过分粗糙和过分细腻脆弱的情感。

初三语文现代文和散文阅读

语文修辞手法列举如下: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还有更多具体的说明,请检视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

(要全部啊~~?0)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祕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区域性,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语文做题技巧(古诗赏析,现代文阅读)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主要去发现对应问题段落,然后工整的抄写一句,一般情况下都的高分。古文那就没有什么方法了,只有多看翻译书,对于那些字该怎么翻译要记主。

四川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一、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资料、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资料,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型别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型别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型别;(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著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型别,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初三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拘 (qīú ) ___ ②( jí )___取 ③招( lái ) ___生意 ④恣(suī)___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用下划线标出并改正。(2分)
辩伪去妄( )不记其数( )园满结束( )秀手旁观( )
3、默写填空(任选4句)(4分)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③ ,铁马冰河入梦来。④ ,地利不如人和。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⑥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而必须过群体生活的昆虫。 B、墙壁粉刷得非常清洁。
C、小李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她大概生病了。 D、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5、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秋词(刘禹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使人悲情顿生。
6、选择恰当的词填空:(2分) ( )
由于宁波地理环境优越,广袤肥沃的平原,_____________,纵横交错的江河,水深波宁的港口,形成了宁波商业兴旺,_____________,航运发达的经济特色。
A.山林的富饶茂密 市场繁荣 B.富饶茂密的山林 市场繁荣
C.富饶茂密的山林 繁荣市场 D.山林的富饶茂密 繁荣市场
7.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2分)
南方网讯 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 _______ 。
二、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第9—12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9.(4分)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或异二者之为 ( )
(3)先天下之忧而忧( )(4)是进亦忧( )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1.(2分)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三、现代课外阅读(20分)
(一)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贫困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了那里就不知做上了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洲去作长期旅行。也许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是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大轮船喷著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要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要是于勒竟在这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9、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0、于勒被大家看作是“正直的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他又被称作“好心的于勒”和“有办法的人”这是因为:__ ______________。 (2分)
11.于勒的信,我们家人为什么“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给他看”?(2分)
答:
12、请你为菲利普夫妇打发于勒走又盼于勒归找到合适的理由。(2分)
答:
13、菲利普夫妇身上有哪些性格特点是作者要鞭挞的?(2分)
答:
(二)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有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淳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机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 ——《智者无言》
14.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开头写了大海、花朵和山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第五段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故事,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论证、________论证。(2分)
17、“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句中的“此理”说的是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生命诚可贵。有关生命的问题是可谓层出不穷。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当今社会的人生主题。请以“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适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4)字迹清楚、工整,不少于500字。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20分)
1、囚 汲 徕 睢 (2分)
2、辩 ——辨 记——计 园——圆 秀——袖 (2分)
3、(1)江枫渔火对愁眠 (2)在乎山水之间也
(3)夜阑卧听风吹雨 (4)天时不如地利
(5)化作春泥更护花 (6)波撼岳阳城
(共4分,任选两题,每处1分。错漏一个字即扣1分,扣完为止。)
4、A(2分) 5、D(2分) 6、B (2分)
7.示例: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写出一句给2分,写出两句给4分。要求符合语镜,句式相同,表述合理;有欠缺酌扣)
8、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②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9.(1)曾经。(2)或许。(3)在……之前。(4)这是
10.(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议论。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一)《我的叔叔于勒》
9、交待于勒和我们一家人的关系,介绍于勒在我们一家人中的地位变化。
10、于勒赚了点钱,并且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于勒做着大买卖,并且发财以后回哈佛尔和我们家人一起过快乐的日子。
11、总拿出来看,是因为我们一家人把改变拮据生活状况的希望都 寄托在于勒身上,这封信成了我们在希望实现之前的精神支柱;见人就拿出给他看,是向别人眩耀自己即将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12、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财产,于勒的罪行将菲利普一家拖累到贫困之中不能自拔,所以要打发他走;于勒发财后答应要偿还自己占用菲利普的钱,使菲利普夫妇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所以盼望于勒回来。
13、自私、虚荣、贪婪
(二)智者无言
14、大自然中有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亦如此(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得分。)(2分)
15、文章开头写了大海、花朵和山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生命往往是平静、无声、缄默的。(2分)这样写的作用是告诉人们要像这些生命一样,使自己的生命真实而深刻。(2分)(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得分。)
16、第五段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故事,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17、人的强大不是靠语言的描绘,而是靠一种真实和思考,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智者无言。(2分)(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得分。)
四、18作文评分标准(50分)(从“内容、语言、机构三方面评分)
一类卷(41—50分) 立意好,内容丰富 描写生动,行文流畅 层次分明,衔接自然
二类卷(31—40分) 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描写较生动,语句通顺 层次清楚
三类卷(21—30分) 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 语句大体通顺,有少量语病 层次比较清楚
四类卷(20分以下) 偏离题意 语句不通顺 层次不清楚
【注】二类卷的明显病句不能超过3个;少量病句是指明显病句不能超过6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