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西和福建的分界山脉 戴云山(福建省闽中地区山脉)详细资料大全
戴云山 福建省闽中地区山脉 详细资料大全 戴云山,狭义指其主峰,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广义,或称戴云山脉,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中山地,南北最长处约200公里,东西
戴云山(福建省闽中地区山脉)详细资料大全
戴云山,狭义指其主峰,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广义,或称戴云山脉,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中山地,南北最长处约2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80公里,面积约18608.5平方公里。

西部一支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主支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东支则为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
戴云山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适于林、茶、果生产,林业、茶叶、柑桔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戴云山别称:戴云山脉地理位置:福建省中部走向:东北—西南长度:200公里宽度:180公里起点:南起九龙江上游北岸终点:北至闽江中游南岸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公里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位置境域,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主要山峰,西支,主支,东支,南段,实用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点,地理位置,位置境域
戴云山(脉),南北纵贯,北隔闽江中游,与鹫峰山区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望;西隔闽江上游沙溪与闽西武夷山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毗邻;南隔九龙江,与博平岭、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接;东邻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游、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闽侯、闽清、尤溪、南平、沙县、三明、永安、漳平、华安、同安、南安、莆田、福清等县(市)的一部。南北最长处约20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80千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千米,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5.33%。山岭连绵,地势高亢,盆谷密布,具有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区之一。 戴云山脉是福建省中部的主要山脉,在三明市境内北起尤溪县洋中乡老鹰咀,经白岩山、大横山向西南至大田县大仙峰一带,长约135公里,海拔700~1500米,最高峰(指在三明市境内)为大田县大仙峰,海拔1553.4米。地理环境
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正处于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中段,西南隅隶属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新生代以来,以断裂活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断裂带。如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西北向的沙县—南日岛断裂、永安—晋江断裂切过北部和中部,其次还有东西向的漳平—仙游断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断裂。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了中、新生代广泛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使区内广泛分布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喷发—沉积岩系,其中以晚侏罗纪南园组出露面积最大,总厚度达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前者主要分布闽清、永泰一带,如石帽山(1237米)、云山(1079米)等,后者分布于德化、闽侯、永泰一带,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五虎山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阳山和安溪剑斗等地。侵入岩以燕山期为主,分布零散,多呈岩体出露,如大洛岩体、桂溪岩体和九仙山岩体等。上述断裂构造和岩层对本区地貌发育起深刻的影响。地貌
本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5646.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4.1%。山地可分为三个山带,均呈东北—西南展布,与主要构造线一致。 西带有鸟石顶(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禅山(1508.7米)、锄头峡(1437米)、鲤鱼仔山(1584米)、大岭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本带受掀斜作用影响,西坡陡、东坡缓,具层状地貌现象。 中带北起闽江南岸的白云山(1287米),南至九龙江北岸的九龙山(1286米),包括铁打山(1208.5米)、罗汉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鸡冠岐(1331米)、大白岩(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峰(1553米)、吴殊尖(1254.7米)、陈头岐(1344.2米)、大鸳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山体高大,连片雄伟,是戴云山脉的主体,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 东带以石牛山为主体,主峰石柱山(1803米),包括鸡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该山带均由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组成,岩性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在外营力作用下,切割强烈,发育为尖峭基岩山峰,雄伟壮观,是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 本区丘陵面积不大,约占全区面积的7.73%,多分布于大樟溪中、下游河谷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切割较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风化层较厚,植被覆蓋尚好,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大樟溪和尤溪河谷两侧,多呈条带状,由冲积物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高产区。山间盆谷平原分布遍及全区,从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发育,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其长轴均沿构造线延伸,组成物质有冲积、洪积和坡积等,常呈缓坡地产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区农田、居民点分布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单季稻为宜。 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本区发育有数级山顶面,由高到低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级山顶面,地势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多为农耕之地,常有居民点分布,还有不少尚未开发利用。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组合以山地为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连片集中。这种地貌条件对于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建立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水文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除东部和南部属晋江、九龙江、木兰溪和龙江水系外,其余地区均属闽江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和大樟溪等,流向北东,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注入闽江,把本区山地切割成为三个山带。在北西向构造的制约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构成格状或树枝状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云山主峰和石牛山北侧,发育有环状水系,河床比降大,裂点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如闽清、永春等县均是有名的水力发电先进县。 尤溪,别称沈溪,是闽江中游的一级支流。其上游有二:一为均溪,发源于大田县南部,由屏山溪、武陵溪、小湖溪于石牌汇合后向北流经大田县城关(岩城)、京口、嵩才、尤溪县街面、下尾村,长49公里;二是文江溪,发源于永安市青水乡南部山间,流经槐南,大田县文江、德州、沧州至尤溪县下尾村,长70公里(文江溪在尤溪县境内河段又叫赤目溪)。均溪、文江溪在下尾村汇合后始称尤溪。尤溪由南向东北流经坂面、沈城、梅仙、西滨和尤溪口,注入闽江,长171公里,流域面积543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和平溪、铭溪、广平溪、朱坂溪、新桥溪、清溪、青印溪、吉木溪、华兰溪、际后溪、古蹟口溪、京口溪皆发源于戴云山。 洋中溪,是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上洋,经溪滨、后庄、漈下、洋中、漈口至南平市樟湖坂、溪口入闽江,长32公里。支流有桂峰溪、洪坑溪、山重溪、西碧溪、自漈溪。 高洲溪,为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山岭,经山兜、溪尾、上塘至古田县湾口入闽江。在三明市境内河道长24公里。 大樟溪,是闽江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珠峰,经珠建、吉安、岭下、华仙、永泰县,在仓山县注入闽江。气候
本区纬度相对较低,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年均气温17℃左右,≥10℃积温5500℃~5700℃,热量资源略高于(二)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峰戴云山(1856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于林、茶、果生产,农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单季稻面积广。本区林业、茶叶、柑桔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本区应发挥山地广,面积大,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速造林绿化,培育、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要大力发展乌龙茶生产,出口创汇。本区粘土矿物储量丰富,质量高,生产陶瓷器历史悠久,亦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植被
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山脉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典型植被类型——常绿槠类照叶林,主要分布于沙县富口、高桥、大洛、郑湖,梅列区、三元区(岩前以西除外),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贡川,大田县、尤溪县等地海拔600~1300米山坡中上部。上层优势种为米槠、丝栗栲、南岭栲、甜槠、山茶科、樟科、杜英科的某些属种。林下灌丛有香槟杜鹃、山矾、百两金、石斑木、黄瑞木、柃木、毛冬青、乌药、绒楠等。林下草本稀少,常见的有狗脊、中华里白等。层间植物主要有瓜馥木、昆明鸡血藤、藤黄檀等。 常绿针叶林,分布于海拔600~900米的阴坡山坳、谷地,主要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及部分柳杉林,以杉木林长势良好。此外,还有建柏、湿地松、火炬松林。 针阔混交林,分布于海拔250~900米山坡的中上部,以马尾松与槠类、栲类、栎类混交林为主,少数为马尾松与木荷混交。 落叶阔叶林,零星小块状混生于山坡下部、溪边的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主要为枫香、拟赤杨、野柿、酸枣等。 毛竹林,分布于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贡川,大田县的广平、桃源,尤溪县的八字桥、梅仙、台溪,三元区的莘口、中村,梅列区的洋溪,沙县的湖源、富口、大洛、高桥等地。 经济林,主要为油茶林,分布于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区。 灌丛,分布于海拔200~800米低山丘陵中,属次生植被。主要有黄瑞木、映山红、苦竹、木等。在海拔较高的中山上部有亨利杜鹃、小果南烛、卡氏乌饭。 草丛,分布于海拔200~1500米以上,主要有芒萁骨、五节芒。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草甸为莎草科、禾本科建群的草本群落。 本区植被垂直带以梅列区洋溪乡锣钹顶(海拔1537米)为例,可分四带: 低山丘人工植被带,分布于海拔140~400米,主要有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油茶、果树、油桐林等。 毛竹林带,分布于海拔400~900米。 常绿槠类照叶林带,分布于海拔600~1300米。 中山灌丛草甸带,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以亨利杜鹃、卡氏乌饭构成矮化灌丛。主要山峰
西支
玳瑁山脉位于沙溪、尤溪河谷之间,范围包括尤溪县西部,沙县、三明市区东部,永安市大部分及大田县西部。南北绵延200多公里。海拔500~1500米,地势高,起伏大,最高峰紫云洞山,海拔1647米。玳瑁山脉北段千米以上山峰有: 大峰山,海拔1077米,位于尤溪县西滨镇。 五峰山,海拔1102.4米,位于尤溪县西滨镇。 莲花山,海拔1050.6米,位于尤溪县西滨镇。 金鸡山,海拔1281米,位于尤溪县联合乡。 金峰山,海拔1387.2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 老熊坑咀,海拔1258.5米,位于尤溪县联合乡与梅仙乡交界处。 莲花山,海拔1207.8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与团结乡交界处。 双髻山,海拔1153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与团结乡交界处。 北坑顶,海拔1219.6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 角山,海拔1152.4米,位于尤溪县团结乡。 乌石顶,海拔1249米,位于沙县南霞乡与尤溪县团结乡、管前乡交界处。 仙山,海拔1043.6米,位于尤溪县团结乡与坂面乡交界处。 虎鼻岩,海拔1111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蓬莱山,海拔1288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白蚁崎,海拔1074.5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倒排岩,海拔1269.8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 尖山,海拔1040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 九阜山,又称九埠崎,海拔1215.2米,位于尤溪县团结乡与池田乡交界处。 棋盘顶,海拔1298.3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与大田县梅山乡交界处。 狮龙盂,海拔1235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与管前镇交界处。 赤壁亭,海拔1179.7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 蔡坑峡,海拔1000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 大帽山,海拔1095.1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 银凤亭,海拔1271.1米,位于尤溪县池田乡。 铁钉岩,海拔1192.8米,位于尤溪县、大田县、沙县交界处。 玳瑁山,海拔1263.4米,位于尤溪八字桥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旗柄山,海拔1039.8米,位于尤溪县联合乡。 东头亭岬,海拔1080米,位于尤溪县梅仙乡。 高山岬,海拔1063.7米,位于尤溪县团结乡。 牛角顶,海拔1157.3米,位于尤溪县联合乡。 草岩崎,海拔1138米,位于尤溪县八字桥乡。 武陵山,海拔1108.6米,位于尤溪县管前镇与团结乡交界处。 大罗岐,海拔1015.4米,位于尤溪县管前镇。 五马落槽,海拔1015.6米,位于沙县南阳乡。 根竹坪,海拔1058.4米,位于沙县大洛乡。 斜刀岩,海拔1167.2米,位于沙县郑湖乡。 文笔峡,海拔1319.1米,位于沙县大洛乡。 锣钹顶,海拔1537米,位于沙县大洛乡。 五龙山,海拔1256.8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陡山,海拔1088米,位于梅列区洋溪乡。 下殿仔,海拔1090米,位于梅列区洋溪乡。 鸡母林山,海拔1008米,位于梅列区洋溪乡。 高岩山,海拔1167米,位于梅列区徐碧乡。 虎头山,海拔1110米,位于梅列区徐碧乡。 莲花峰,海拔1501.9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斗峰,海拔1369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蓬仙岩,海拔1319.1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北洋岐,海拔1303.4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仙人坂面顶,海拔1288.9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五瓶酒,海拔1276.9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峰头炉,海拔1288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与大田县广平乡交界处。 黄厝大岐头,海拔1213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吼天狮,海拔1108.5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大众山,海拔1204.8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九阶岐,海拔1202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斗峰山,海拔1309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文必无,海拔1015米,位于三元区中村乡。 普禅山,海拔1508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中村乡与永安市槐南乡交界处。 炉长甲,海拔1483.2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与永安市贡川镇交界处。 张公岩,海拔1471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与永安市贡川镇交界处。 双髻山,海拔1429.2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雷公顶,海拔1071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真人岐,海拔1275.6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发龙峰,海拔1156.7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燕子岩,海拔1079.5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文笔顶,海拔1015米,位于三元区莘口镇。 永仙峰,海拔1160.8米,位于大田县奇韬乡。 双髻峰,海拔1228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文笔峰,海拔1255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大背峰,海拔1250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五峰崎,海拔1119.3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天子盾,海拔1180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莲花山,海拔1081.4米,位于大田县广平镇。 琼山,海拔1212.3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牛屎粪丹,海拔1111.2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后尖峰,海拔1057.3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与永安市青水乡交界处。 笔架山,海拔1133.6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守门石,海拔1096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乌峰寨,海拔1188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紫岭,海拔1066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与上京镇交界处。 黄石崎,海拔1026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后头崎,海拔1016米,位于大田县太华乡。 山荒,海拔1074米,位于大田县奇韬乡。 纱箕丘,海拔1174米,位于大田县奇韬乡。 东山棋,海拔1026米,位于大田县建设乡。 东山头,海拔1039.5米,位于大田县建设乡。 文笔崎,海拔1224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香菇仑,海拔1246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高岬,海拔1240.1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北山,海拔1164.1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莱坑崎,海拔1020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筛箕落米,海拔1035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文笔仔山,海拔1229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与贡川镇交界处。 白岩头,海拔1162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田垅仔,海拔1193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羊岭,海拔1070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斗角垅,海拔1268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大秀峰,海拔1285.6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鲤鱼山,海拔1384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将军山,海拔1493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老虎岩,海拔1367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白叶盂山,海拔1347.2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天斗山,海拔1568.7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大水坑,海拔1318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十八荇,海拔1454.5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莲花山,海拔1360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凤凰岐,海拔1041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狮子岩,海拔1225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仙人打鼓,海拔1265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石碧山,海拔1267.8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洋仔界,海拔1015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横格岚,海拔1471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上地岌,海拔1474.5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茅寮凹,海拔1341.3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大洋,海拔1420米,位于永安市上坪乡。 观音顶,海拔1066米,位于永安市槐南乡。 连天岩,海拔1234.3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石罗山,海拔1373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天宝岩,又称大岭山,海拔1604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一顶山,海拔1311.6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上山洋,海拔1350.2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乌头山,海拔1008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干山,又称通天岩,海拔1514.4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雪山,海拔1412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葫芦山,海拔1066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南山芦,海拔1133.6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 黄年山,海拔1106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与大田县桃源镇交界处。 铁山,海拔1071米,位于永安市青水乡与大田县桃源镇交界处。 北山,海拔1164.1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锄头坪,海拔1164.1米,位于大田县桃源镇。 南山寨,海拔1359.2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岬头坪,海拔1055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虎山,海拔1092.3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冷水坑头,海拔1092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高山崎,海拔1092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尖山顶,海拔1133.8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 和尚顶,海拔1396.9米,位于永安市贡川镇。 黄岩山,海拔1110米,位于永安市曹远乡与洪田乡交界处。 乌沙坪,海拔1050.3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石莲山,海拔1039.4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贵人山,海拔1051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大漳山,海拔1103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紫云洞山,海拔1647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天台山,海拔1478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头坑,海拔1090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大抚岭,海拔1122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蓬盖髻山,海拔1381.6米,位于永安市洪田乡。 爱顶岬,海拔1373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牛角山,海拔1405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大众山,海拔1472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笔架山,海拔1088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大牛山,海拔1088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十八风洋,海拔1052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竹次坑,海拔1241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天平寨,海拔1112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香炉山,海拔1533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尖贵顶,海拔1258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尖风岽,海拔1201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大仑山,海拔1077.9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后门垄,海拔1180.5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小香炉山,海拔1441.6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鹿角山,海拔1434.7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 跌虎顶,又称尾崎尖,海拔1200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与大田县桃源镇交界处。 莲花洞,海拔1024.2米,位于永安市西洋镇与大田县桃源镇交界处。 马干坑岬,海拔1023米,位于永安市小陶镇。主支
三明市境内戴云山脉千米以上山峰有: 老鹰咀,海拔1136.6米,位于尤溪县洋中乡。 顶宫仙,海拔1272.7米,位于尤溪县洋中乡。 天湖顶,海拔1061米,位于尤溪县洋中乡。 近山鼻,海拔1026.9米,位于尤溪县洋中乡。 积谷山,海拔1095.8米,位于尤溪县溪尾乡与汤川乡交界处。 莲花心,海拔1064.4米,位于尤溪县溪尾乡。 大磨奄,海拔1020米,位于尤溪县溪尾乡。 岐坑尖,海拔1000.3米,位于尤溪县溪尾乡。 白岩山,海拔1442.9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大模山,海拔1472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北山岩,海拔1312.2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歇坪,海拔1258.8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与台溪乡交界处。 西山头,海拔1144.7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白将岐,海拔1124.9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岭头岐,海拔1111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芝山,海拔1061.7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大模山,海拔1472米,位于尤溪县汤川乡。 蓬莱山,海拔1289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九阜山,海拔1215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与新阳镇交界处。 剑门庵顶,海拔1303.6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大岬顶,海拔1234.4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高峰顶,海拔1146.6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狮头山,海拔1142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四角石,海拔1029.5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大众鼻,海拔1059.1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与中仙乡交界处。 上湖顶,海拔1127.6米,位于尤溪县中仙乡。 太华山,海拔1102.7米,位于尤溪县中仙乡。 大榕后,海拔1085.1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牛角岩,海拔1055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大帽寨,海拔1050.8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尖鼻崎,海拔1022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五雷岬,海拔1010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莲花池,海拔1005.2米,位于尤溪县台溪乡。 罗汉山,海拔1287.5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十八灶,海拔1180.7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六角崎,海拔1080米,位于尤溪县坂面乡。 大峰山,海拔1077米,位于尤溪县西滨镇。 棋盘顶,海拔1298.3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 牛角岩顶,海拔1025.1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 天盂山,海拔1072.7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 钻仔峰,海拔1013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 牛旗仑,海拔1057.7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 高峰,海拔1282.1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与湖美乡交界处。 大扁峰,海拔1097.8米,位于大田县梅山乡与前坪乡交界处。 白石崎仑顶,海拔1091米,位于大田县前坪乡。 大仑头,海拔1062米,位于大田县前坪乡。 将军兜,海拔1028米,位于大田县前坪乡。 高日坑仑,海拔1066.7米,位于大田县前坪乡。 大山,海拔1072.2米,位于大田县前坪乡。 大锣山,海拔1000.2米,位于大田县湖美乡。 高盂尖,海拔1066.7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前坪乡交界处。 十八盂崎,海拔1205.4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太华乡交界处。 石鼓崎,海拔1218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太华乡交界处。 小龙盂,海拔1146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湖美乡交界处。 岬牡丹,海拔1100.1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 吃水坑头,海拔1179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石牌乡交界处。 德正公仑,海拔1080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 虎壁崎,海拔1197.9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石牌乡交界处。 万天盂,海拔1091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屏山乡交界处。 尖崎,海拔1093.1米,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与屏山乡交界处。 宝山,海拔1094.9米,位于大田县早兴乡。 门东崎,海拔1058米,位于大田县石牌乡。 崎顶山,海拔1202米,位于大田县石牌乡。 羊角寨,海拔1027.9米,位于大田县石牌乡与武陵乡交界处。 狂狗叫月,海拔1421米,位于大田县石牌乡。 石笋尖,海拔1037米,位于大田县石牌乡。 大仙峰,海拔1553.4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与石牌乡交界处。 岐顶,海拔1196.1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 祭兜尖,海拔1032.5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 马骑尖,海拔1088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 大尖岐,海拔1060.5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 草仔格仑,海拔1023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 林半天,海拔1168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与吴山乡交界处。 大骨山,海拔1389米,位于大田县屏山乡、吴山乡、石牌乡交界处。 大寨山,海拔1062.5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虎朝崎,海拔1002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陈公岩,海拔1024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艮山,海拔1186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吴殊尖,海拔1245.1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栋山,海拔1259.6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金鸡崎,海拔1047.8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虎辽崎,海拔1033.5米,位于大田县济阳乡。 九龙漈尖,海拔1222米,位于大田县济阳乡。 乌山头,海拔1200米,位于大田县济阳乡。 象山,海拔1432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与武陵乡交界处。 贵畲尖,海拔1061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黄牛山,海拔1111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牛头尖,海拔1042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莲花峡,海拔1230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银盘尖,海拔1245.7米,位于大田县吴山乡。 莲花山,海拔1047.3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乌土洋,海拔1037.3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七星栅,海拔1190米,位于大田县谢洋乡。 尖峰,海拔1326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石尖峰,海拔1224.4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龙母山,海拔1308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一顶尖,海拔1413.7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雪山,海拔1278.4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大孔山,海拔1017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石狮崎,海拔1353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尖崎顶,海拔1028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乌蟒崎,海拔1141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东风农场、太华乡交界处。 石狮崎,海拔1037.8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福德山,海拔1042.5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仙亭后,海拔1001.6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笔架山,海拔1165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鸡母巢仑,海拔1200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前湖山,海拔1112米,位于大田县武陵乡。 深隔崎顶,海拔1075.2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 南坪盂,又称后头崎,海拔1016米,位于大田县上京镇。东支
德化,永春 福州 永泰 闽清 莆田南段
漳州华安, 厦门同安, 泉州安溪,南安实用信息
安全提示戴云山是没有被开发的,所以出发前一定要做好野外登山的一切准备。交通信息
戴云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西部。省道206线可达。距泉州市约160公里。沿着S206省道分叉向戴云村拐,按路标指示走到尽头抵达戴云寺,抄后山小路登上戴云山。主要景点
戴云山,九派发源,迎客松抒臂延宾。戴云寺周围风光秀丽,明人把它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景”、“迎雪春潮”、“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风髻通玄”、“涧畔石英钟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三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学士张瑞图曾登临戴云,都曾留下墨宝。接近峰顶 2005年8月9日,戴云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戴云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孕育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有些地方尚保存著成片的半原始森林,有鹅掌楸、黄檀、油杉、福建柏、建宁椴、红豆树、东方古柯等国家珍稀林木和樟、楠、栎、黄山松等福建乡土珍贵树种。另有山茶花、兰花、杜鹃、百合、卷丹、野牡丹等多种花卉。此外,还有石菇、石绥、瑞香、黄连、香薷、银耳、金线莲、银线莲和夜明砂等60多种中药材,以及茅膏菜、圆叶茅膏菜、黄花狸藻、挖耳草等有趣的食虫植物。旅游者在观光浏览的过程中,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大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在这里您还可挖掘出丰富的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 沿途上蝉声四起,树干栖息了很多蝉用沿途的溪水冰梨 用水尤清冽形容都不为过 戴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明显,又具有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某些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无严寒,潮湿多雨,雾日多,光照充足,山地气候景观突出,人为破坏少,是城市中稀缺的原始原生态自然环境。本区气候年均温17.8℃,大于等于10℃年积温3200-5200℃。年降水量1603毫米,日照数195-240天,全年雾日达300天,相对湿度87%。素以云雾著称的戴云山,云海四时常有,随着气候冷暖变幻无常。 戴云寺在德化县赤水戴云村。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开基建寺。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钟灵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寺,塑像来祀,后其师慈感亦在此坐化。两位僧人同被崇奉为戴云寺的始祖。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重建。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来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桥,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坛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己丑(1769年)部分维修的记载碑石。殿宇系木构歇山顶建筑,梁架结构简单。今寺宇外观保存基本完整,规模宏敞,为德化保存最大的寺庙。寺内尚存有明代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书法家瑞张图题刻的“豪余精舍”残匾,部分残缺的木刻楹联 。 戴云寺戴云寺地理位置
德化县境内的宗教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戴云寺,屈斗宫古窑址、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苏十万抗元斗争遗址群、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遗址等,岱仙瀑布更是令人叹绝。还有以生态观光、农家田园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正在起步。 德化县宗教文化丰富:如九仙山宗教文化资源的九仙山弥勒石像、石牛山的岱仙瀑布、永安岩、灵鹫岩古刹、戴冠观音石刻造像、戴云寺、西天寺、石壶寺、五华寺、龙湖寺等都是游览避暑,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很赞哦! (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