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完淳生前最后一诗 夏完淳简介

火烧 2022-11-29 16:19:31 1050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

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夏完淳生前最后一诗 夏完淳简介

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

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

”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

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

”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

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

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

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

完淳泅水脱险。

复明意志坚定不移。

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

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

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

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

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

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

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

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

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

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

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

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

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

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

斯之谓三反。

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

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

死年才17岁。

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

今合编为《夏完淳集》,辑有《云间三子新诗合编》(9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