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佚名《北门》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3-03-20 09:19:12 1063
佚名《北门》原文及翻译赏析 北门原文: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佚名《北门》原文及翻译赏析

佚名《北门》原文及翻译赏析  

北门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北门翻译及注释

翻译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办法!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注释1.邶(be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2.殷殷:忧愁深重的样子。3.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u):贫寒,艰窘。4.已焉哉:既然这样。5.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6.王事:周王的事。适(zhi):同「擿」,扔,掷。适我,扔给我。7.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pi)益:增加。8.遍:同「遍」。謪(zhe):谴责,责难。9.敦:逼迫。10.遗:交给。11.摧:挫也,讥刺。

北门鉴赏

  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而来的,自然是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因为无职无权,当然就要受穷了,想体面也体面不起来,其内心之黯然神伤,可想而知。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这个别人不只包括他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还包括靠他糊那点薪俸养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没有本事,但又无能为力,只剩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份了。这个小官吏,甘于清贫,内外交困,穿着寒酸,愧对家人,但又如此任劳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业精神的忠谨之士。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北门创作背景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毛诗序》谓:「《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云:「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公元前707年)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 诗词作品:北门诗词作者:【先秦佚名诗词归类:【诗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