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哪四种责任 什么是美国意识形态入侵的结果?
什么是美国意识形态入侵的结果?
什么是美国意识形态入侵的结果?
意识形态入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苏联的解体,原因就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而走向民主社会主义。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直接垮向民主社会主义。
西方意识形态已渐渐侵入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阶层!对青少年的毒害尤为严重!
曾有西方媒体爆料:美国决定,如果不能从武力上推翻中国社会主义体制,那就从意识形态入侵开始,逐渐改变中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接轨。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片,书籍进入到中国。中国人也渐渐习惯了每年到影院观看十几部各类所谓的好莱坞大片,爱情的,悬疑的、惊悚的等等不一而足。
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已经初见效果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已经开始崇尚所谓的自由,开始脱离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青少年对优秀传统嗤之以鼻,转而象西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正在慢慢消失!
按照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的论述,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否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关联的。制度不同,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也就必然会有差别。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就不会消失,不同阶级、不同制度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仍会存在。
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由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它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霸权,谈论意识形态的终结,这本身就是服务于他们对落后国家人民进行殖民扩张这一目的的。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它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视为目的,因而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是操纵功能。意识形态的操纵功能是与一定的经济权势相联络的。西方国家凭借著在经济、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地利用各种媒介和文化工业等手段,向其它国家灌输他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心理结构,以此来达到他们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和渗透的目的。意识形态还通过对本国人民不断地进行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强化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达到其控制人民、获取权力的目的。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一个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操纵的,以维护其统治、推行其霸权为目的,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扩张和渗透的过程。二是欺骗功能。意识形态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一定的阶级利益也必然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之所以对“意识形态的终结”感兴趣,是为了通过宣传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掩盖其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扩张的面目,达到其弱化发展中国家主权,使其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并进而实现自己独霸全球的目的。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陷阱。这样,意识形态和宣传的交织,就成了“大众的欺骗”、“公开的谎言”以及“集体性迷惑的工具”。意识形态终结作为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观念体现,则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三是辩护功能。意识形态还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为自己的统治、现状、甚至是不义行为进行辩护,论证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种辩护,从国内来说,能够通过论证自己统治的组织和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国内民众对组织和制度的认同,这既有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也有利于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利于为统治者对其它国家进行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扩张和渗透寻求国内民众的支援。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意识形态(ideology)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现"的物件;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意识形态特别指涉在表意层面上展开的权力斗争的方式;尽管这种表意活动卷入了各种霸权过程,但并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维持统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通过设定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变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话语问题,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问题,而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所叙说的命题问题)。意识形态也不只是一个偏向性的、偏见性的和党派性的话语问题,尽管没什么人类话语不是这样。
意识形态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系。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而言,存有两种主要的路径:利益论和张力论。在前者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而对后者来说,意识形态则是病症和处方。以利益论来看,意识形态的主张要在争取优越的广泛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据张力论,则是在修正社会心理失衡的漫长努力背景中来考察。在前一种背景中,人们是追逐权力,在后一种背景下,人们则是逃离焦虑。
尽管有其他差异,但所谓认知的和表现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资讯的外在资源,人类生活正是依赖这种资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们是感知、理解、判断和运作世界的超个人的机制。文化的种种模式--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科学的和意识形态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式";它们为社会的和心理过程的组织化提供模板或蓝图,就像遗传机制为有机体过程的组织化提供了这样的模板一样……人这种制造工具、会笑和会撒谎的动物,也是未完成的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完成的动物。人是他自我实现的主体,他从符号模式建构的一般能力中创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说,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社会秩序的图式意象的建构,人才使自己无论好歹地成为一种政治动物。
作为文化系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应在其分别表征的总体情境的不同符号策略型别中找寻。科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命名情境结构,亦即包含其中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是无功利性的,其形式是节制的、简洁的和绝对分析性的,通过回避最有效的陈述道德情操的语义学手段,科学寻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识形态命名情境结构的方式则是,包蕴其内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乃是一种承诺。其风格乃是华彩的、生动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过科学所回避的语义学手段来表达道德情操,它追求唤起人们的行动……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和批判性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辩护性和论辩性层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个部分,即主动关心信仰和价值模式的确立与捍卫。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从这一较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并不能给予我们多大帮助,因为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体系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毋宁说是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问题。现在人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虽然暴力在社会危机的动乱时刻完全是必须的。恰恰相反,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某种形式的赞同,起码是某种形式的被动接受,因此庞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说服人们相信社会生活就应该如此,相信变革是枉费心机,社会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等等。而同时,可想而知,一种相对抗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作为关于社会状态的"科学"--向占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作为更广阔范围内夺取政权斗争的一部分,还必须发展自己与之相对的意识形态。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识形态不是由对肯定的本质的误认所构成的,确切地说是相反,意识形态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以下事物所构成的,即没有认识到任何可能性不确定的特征,以及没有认识到任何最终弥合的不可能性。
.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概念,后来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这个概念所拥有的许多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理性现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现象晦暗,更难以把握。它的神祕化力量可以如此隐蔽,以至于逻辑的艺术不足以打碎这种神祕。神祕化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意图,将神祕之物给神祕化了。
就像康德超验辩证法中的理性一样,意识形态可能是幻象的必要来源。这也许是最近的一种看法。假如人们相信阿尔图塞的话,那么,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了某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中,意识会经验到它对决定它的那些客观的和物质的条件的依赖,亦即对科学理性在其客观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条件的依赖。然而,一个必然产生的疑惑是,这是否同时在告诉我们以下意识的某种怪异性,这种意识是有关科学所控制的秩序的,确切地说,与科学所属的东西相关,亦即主体的断裂,科学与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和"游戏"。
比尔格(Peter Bürger)
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模式中,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社会现实的拷贝,亦即社会现实的复制,而应看做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一种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对作为一种不充分事物的所经验的现实的反应("真正的现实",亦即人在现实中展开的可能性被压制了,因此人被迫进入在宗教领域中"幻想地实现"他自己)。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某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它们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只是掩盖了经济利益,它们不只是标语和口号:它们是所进行的现实斗争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识形态"在社会学分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但这个术语的困难首先在于:要么它是用于描述:a)一个阶级或其他社会集团系统的或自觉的信仰,恰如"意识形态的"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则或理论主张,或通常不那么中听的说法,是指一些教条。要么是用于描述:b)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独特的世界观或普遍观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统的和自觉的信仰,也包括不那么自觉的和系统阐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假定、意旨和承诺。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意义,它是由社会的状况必然产生的,并有助于永久维持这些社会状况。我们会感到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一种身处某个社会"阶层"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很难察觉。实际上这种需要也许是想像性地被赋予的。我们所有人都真实地需要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共同文化。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就提供了这一需要,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在地)实现一种肯定的功能。
齐泽克(Slavoj Zizek)
作为一种信念,一组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与这一概念对应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就是征候式阅读模式:这一批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裂隙、空白和笔误来揭示官方文字隐含的偏见--以"平等和自由"来揭橥市场交换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当然,这种市场赋予生产方式所有者以特权。
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一个保证社会再生产同质的机制,不再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它变成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含混关联的和异质的过程的"家族",其范围是严格地区域性性的。依照这些思路,所谓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主题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么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不限于某一社会阶层,要么揭露意识形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是边缘化的。
什么是“亚意识形态”
bushi 不是潜意思 差不多吧 现在的意识是 意识 还有潜意识 恩
什么是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教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
而纯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什么是意识形态性?
这种衍生词汇不要太把它当回事,这个词很蹩脚
严重性,积极性..性前面都是副词
意识形态是名词
就好比说菩萨性,肯德基性
但人性这个词比较特别
我觉得这是一个语感不佳的人想表达一种特征的强调
硬要解释的话,我觉得是某事所反应出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控制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记忆、思维、需求、焦虑或眩晕等种种内部经验和行为,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光、气味、人群、流行歌曲等环境事件,也可以觉知到我的花园、我的汽车、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父母等自己和外界环境事件的关系。意识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主观性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我们可以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却只能通过观察和聆听间接地理解他人的意识经验。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我们面临世界的许多资讯中的选择上,即把有的资讯结合起来或分离开来,选择一些或拒绝一些,在现时的一瞬间我们只能觉知到我们经验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可能对作用于我们机体内外的所有刺激都加以注意,否则必然导致资讯超载。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当你来到公园里,看到到处鲜花盛开,闻到了阵阵芳香。不仅在那个时刻你的觉知经验是一个整体,即使在一个星期后,你再次回忆起那种经验时仍然是一个整体。尽管此时视觉和嗅觉通路接受的刺激不同,但那个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来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他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心理元素,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如果个人用磁带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就会发现一条无尽头的思想线流,它曲曲折折地向前延伸。人的意识是常常变化的,永远不可能有两次同一的意识状态。环境中的物件可以再次发生,但同一的感觉或思想不可能一再发生。他说,我们确实可以不止一次地想到一个物件,但是由于中间介入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我们每次是以不同的方式想到它或经验到它的。意识实质上是累积性的而不是再发性的。在这流动的意识中,实际上也包含着一系列的意识和下意识的转化。
(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记忆)与我们的现在(感知)联络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资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络起来,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意识使我们的有目的的活动得以持续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一目标。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觉知到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并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也以此作出活动计划;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的活动不断觉知,并根据反馈资讯与活动目标相比较,以保持或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什么是意识形态批评
一、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常常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从理论渊源上看,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一些批评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理论一样,都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与精神分析致力于从文字中发掘深层无意识,与结构主义试图从滑动的能指下发现深隐的所指,从表层结构下发掘深层结构相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认同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也纷纷努力去探寻文字背后那些根深蒂固的“无意识”,如政治无意识、性别无意识、文化及种族无意识等等。与反结构、反意义、反中心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相似,它们同样全力拆解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男性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中心主义权威,对“压抑机制”的关注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文化学者凯尔纳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概念:“意识形态除了包括阶级的权力以外,还应该加以扩充套件,以涵盖那些使得占有统治地位的性别和种族得以合法化的理论、观念文字和再现等。”扩充套件了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分别以阶级、性、性别、种族/民族等为关注焦点的系列相关理论,即今日西方文化中所谓“政治正确”所涉及的范围,因此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是一种解构性批评。
二、意识形态批评的步骤如下:
1、“破译”意识形态的编码,重现询唤机制赖以完成的叙事策略。让那些看似天然、理所应当、无懈可击的现存秩序、规则与状态呈现出其人为制造的神话性。阿尔都塞认为,阅读一个文字不仅要看它的显在话语,更需注意的是其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无声话语,就像从无意识的症候去发掘深藏的病因一样:“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辩论出缺乏的东西,在充满文字的文字中发现空白的地方。”⑤因此,对意识形态所隐蔽的种种话语策略的揭示和剖析,便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内容。
2、确立特定编码及叙事策略与特定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意识形态批评努力发掘这些编码与策略,最终的目的并不在这些表面的编码与策略本身,而在于揭示出产生它们的历史语境与权力话语机制。这正是福柯所说的,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意识形态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相似。福柯亦认为,在所有看似中立的话语背后其实都潜藏着特定的权力关系。知识考古学将所有时代语境中诞生的文字都当作历史长河中的考古文献,透过它们去发掘出其背后的权力机制。
3、一个狡黠的技巧:置意识形态于窘境。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就是权力的迫切需要所产生或扭曲了的一种思想形式。但是它不仅留下了张力和不一致性的重要踪迹,而且代表着一种遮盖它所由产生的冲突的企图……意识形态是种种话语策略,对统治权力会感到难堪的现实予以移置、重铸、或欺骗性的解说,为统治权力的自我合法化不遗余力。”⑥意识形态总想极力抹去或移置它内在的不一致与矛盾处,从而使自己呈现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正因如此,症候式阅读将其关注的重心放在编码及策略中呈现出来的沉默、空白、断裂、矛盾与冲突之处,使之成为破解意识形态神话的突破口。
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太就是自我对外在所有事物的反映。科学的解释。
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意识在人体的什么位置了,哲学的疑问。
不同的意识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反映。
为什么,哪种反映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的疑问
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识...而不是那样的?那样的?
这就是是意识,只能理解,不能解释,人类的形容词少的可怜啊。
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又称做思想上层建筑相关方面工作。

意识形态是一个由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所组合而成的观念系统,它为经济基础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就是要给人们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辅助其他工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