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家笔下的曹操可信吗

火烧 2021-08-02 03:30:58 1046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家笔下的曹操可信吗 我写过几本三国人物传记,对曹操、刘备、孙权及诸葛亮等各有褒贬。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甚至有人称我为曹操“铁丝”。其实,我对自己的著作有很多不满意,需要做深入地研究和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家笔下的曹操可信吗  

我写过几本三国人物传记,对曹操、刘备、孙权及诸葛亮等各有褒贬。

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甚至有人称我为曹操“铁丝”。

其实,我对自己的著作有很多不满意,需要做深入地研究和修改。

但基本的思路,自认为是能够成立。

曹操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但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人物。

对于他的功业及为人,意见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有。

所有论曹之说,皆属一家之言,不必强求统一。

我对曹操的基本看法,反映在我写的《曹操传》(200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曹操评传》(200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书中。

这里,我将书中涉及到对曹操的基本评价略作概述。

对于汉朝来说,曹操是功臣还是奸贼,一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曹操认为如果没有他,“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然而,站在敌国的角度,就不是这样看问题了。

他们骂曹操的为人,揭露他有待机篡汉的野心。

袁绍让陈琳起草的《讨曹操檄文》连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了,称他是“赘阉遗丑”、“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

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刘备则称他“窃执天衡”、“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敌国之言,意在煽动,每每言不副实,因而不能完全据以评价曹操。

况且对一个朝代或君主的忠或不忠,不是评判历史人物的科学标准。

历史记载,曹操死后,在他的统治区域以内,曾有过一度捧曹操热潮。

曹植在《武帝诔・序》中说到曹操丧葬时的情景,“华夏饮泪,黎庶含悲。

神翳功显,身沉名飞”。

可见,确曾举国同悲过一阵子。

魏亡不久,情况便有所不同。

曹操的形象不再那么神圣,一些论曹操及三国的书,不仅谈曹操的事功,而且也言曹操的过失及其为人。

晋人的著作开始披露曹操诸多酷虐变诈,为人诡谲、忌刻的事实。

所以,从晋开始,曹操的形象便再高大。

就史家而言,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比较高。

他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总评语里高誉曹操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过,陈寿对于曹操的为人也不是全都肯定,书中对其嗜杀、多疑和谲诈本性常有非难之意。

另外还有一些高度评价曹操的晋代著作,诸如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其中王沈《魏书》可为代表作,影响亦最大。

这些书籍大都是魏晋时人所作,因而也大都尊曹魏为正统,称曹操为太祖。

但对曹操的态度,却有显著不同。

王沈《魏书》等竭力维护曹操,孙盛《异同杂语》和吴人《曹瞒传》等则在讲述曹操事功的同时,不时披露曹操酷虐变诈的一面。

首开曹操“篡逆”之说者当为习凿齿。

东晋治史专家习凿齿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三国时以蜀为正;第二,在继统关系上,他试图把魏抹去,由晋直接承汉,说“皇晋宜越魏继汉”。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以及唐宋以后,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甚受孙盛、习凿齿等人的影响。

但必须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曹操为人谲诈的一面虽然常为人非,但其政治手段却常为人效。

历史表明,南北朝常有帝王逼禅的事,而这些逼禅的帝王很喜欢用曹操三让而后受之的程式。

他们的辞让表,在形式上也全效曹操。

唐人对曹操的评价,总体来说褒贬不一。

不少人推崇曹操。

如杜牧很看重曹操的军事才能;杜佑作《通典》重视客观纪事,不没曹操事功;杜甫称曹操为“英雄”。

但唐人评操,砝码是不断向贬的一头倾斜的。

其中最有影响的评价出于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笔下。

唐太宗说曹操“有无君之迹”。

一句话,把曹操钉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上。

李世民的这篇祭文无形中为唐人评操定了调子。

我们看到,唐人善为诗,但言操者少,颂操者更少,偶见几首,大都深寓讥讽之意。

史家刘知几,不否定曹操的诸多事功,但说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

北宋时,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经定型,而且已深入民心。

苏轼写过《魏武帝论》、《孔北海赞》等文,给曹操的评价很低,甚至鄙之为“鬼蜮之雄”。

赵宋南渡,形同孙、刘偏居一隅。

形势所使,南宋人极度仇视曹操。

其中如朱熹、陆游等更是视曹操若寇仇。

朱熹不像《三国志》、《资治通鉴》那样相对客观,而是更加突显贬损之义,径称曹操为“篡盗”。

据学者们考证,叙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在宋元时代已经就有。

罗贯中《三国演义》就是参照史籍、采摘传说、平话、杂剧的基础上写成的。

因此,《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文艺作品之一。

经过艺术加工过的曹操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曹操。

它更突出了曹操诡谲奸诈、残忍少信及其无君之心的一面,这种差距是应该允许的,因为它是文艺作品,是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书。

在明清学人著作中的曹操,依然是个两面形象的人物。

但弘历一句话,把曹操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准备收选北宋著名古文家穆修写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

乾隆看到这篇碑记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大乖于名教”。

乾隆称操为“篡”为“逆”,视操为巨奸大憝,遂成官方定评,从而成为一条无形的政治戒律,大大影响着清代后期学术,人少敢言曹操之优者。

清室祚尽,共和始兴。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然曹操的奸雄形象却在一段时间内不仅没有因此有所变化,而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戏剧事业的繁荣,而更加妇孺皆知了。

一说曹操,人们自然就同奸诈联系起来。

“曹操”的词意不再仅仅是人名,而且赋予了奸诈、残忍等特定的含义。

此种情形,自然也就引起一些著名学者的重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同钱玄同讨论《三国演义》,他说:“其书谬处在于过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

”章太炎是近代第一个试图为曹操“翻案”的人物。

他有《魏武帝颂》一文,高赞曹操的武功,称誉曹操礼贤下士、俭朴倡廉,肯定曹操重视农桑及其恤民政策。

章太炎还说曹操“虽谲而近正”。

这实际是为曹操的诡谲之行辩护,从而全面肯定了曹操。

章太炎全面肯定曹操,没有得到学界和庶民百姓的认同。

因为这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而鲁迅在给曹操以肯定评价时,留下了余地,所以甚得人们心服。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并不全面肯定曹操,特别是对其动辄杀人,也给予了批判。

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后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一改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试图重塑曹操形象。

郭沫若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应该高度评价,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

终究如何评价曹操呢?我的基本定性是: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曹操,为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他是汉末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他,而在于社会制度本身,在于外戚与宦官斗争的结果和董卓专权。

因此,与其说他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毋宁说他是试图结束军阀混战的有功人。

他不辞鞍马,驰骋疆场,摧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使北方社会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安定,民人得以安居,经济得到一定恢复,民族关系也有了很大缓和。

曹操是一个世所公认的军事家。

他自幼“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鞍马劳顿,倥偬一生,御军三十余年。

诸家兵法理论帮助他认识战争规律,得知了战略战术之要,从而游刃于战乱之机;战争的实践,加深了他对历代兵家,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兵法理论。

曹操是一位集权主义者。

他说过:“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慕虚名”,自始至终都是他为政的指导思想。

他主张以军济政,能在不断加强、发展军事势力的同时而不断发展、加强自己的政治权力;他为了集权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政府机构设置,以便把心腹要员安置在重要位置上,进而架空天子;他在政治体制方面,主张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制度。

三公制、丞相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历史上反反复复,时而设三公罢丞相,时而废三公复置丞相。

形式各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权人物的集权需要。

所以,曹操掌政废三公而复丞相,曹丕为帝罢丞相而再置三公。

曹操设天子旌旗而不为天子,是典型的不慕虚名而重实权思想的体现。

曹操以“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作为治理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是一种霸道与王道杂陈的思想。

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稳定当时的社会起了重要作用,更在于此前还没有人表述得这样明确过,所以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曹操不信天命之事,并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种生动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强兵”自不待言。

他说他初起义兵“本志有限”,“不欲多之”。

这不代表他的本质思想,而是一定条件下的权宜之思。

事实证明,他不仅重视军队的数量,而且也很重视军队的素质,强调练兵,发过不少很有针对性的练兵和有关军纪的教令。

东汉末年残破的社会经济情况,迫使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不能不重视“吃饭”问题。

曹操更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统治区域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试图抑制兼并,“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是他的重要经济思想之一;他在河北推行的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绵的政策,实开租调制之先;他在广泛的地区内“行屯田以资军食”,虽然不是他独有的经济思想,但他推崇先代的主张,试图取“先代之良式”以为用,亦当是一种重视经济的思想体现。

当然,相对来说,由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军事和巩固权力上,经济思想方面的建树不算丰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很有成绩的文学家。

他继承了乐府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焕发了四言诗的新生,开一代诗风。

曹操是建安文人集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古直悲凉”(钟嵘语)的文学风格影响着“建安七子”。

所谓“建安风骨”首先是曹操的风骨。

曹操的诸多言论和行动,都受儒家的思想影响,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崇尚仁义礼让,主张以先王之道办教育,并以儒家的学说勾画自己的理想蓝图。

他不拘一格用人思想包含着将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作为人才的最高标准的意愿。

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重法尚法的一面。

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曹操做事善谋,为人谲诈。

多疑、嗜杀的性格,常为历史所非。

他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做人信条,应该给予否定。

他的两重性的矛盾性格,表现突出,既嗜杀,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杀人,又时而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他“不念旧恶”(陈寿语),甚至对杀了自己儿子的人如张绣也可以用;但又睚眦必报,不管功劳多大,才能多高,既不我用,即予除之。

他甚至把人杀了,还嘘唏流涕,表现出心有不忍。

他把人家的儿子杀了,还写信并送去礼物表示慰问。

他能够借别人的人头以缓解军士对自己克扣军粮的不满。

他竟设下圈套,杀死亲近的身边人,以证明“人欲危己,己辄心动”的诡言。

诸此种种,常人殊难理解,但这正是封建时代诸多政治家、术之所在,只不过是他表现得更加典型而已。

所以对他的谲诈之行,也要区别情况,作历史的分析:有的出于大局的考虑,有的则为性之所使,有的则兼而有之。

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做皇帝呢?我归结为四点,略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受皇恩”的家世影响是其一;其二,在曹操的思想中存在着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家笔下的曹操可信吗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是他早年形成的有关“废立”问题的一种基本看法,所以条件不具备时,他不会轻易走出这一步。

但是,上述两条都不宜视为根本原因。

因为,封公建国后不久,曹操的思想急速变化,报汉的话不再讲了,而且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开始了篡汉的准备。

所以最后影响他行动日程的应当是:其三,曹操拥汉扶汉而不篡汉的话说得太多了,实在是不便自食其言。

如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领兖州牧表》算起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上书谢策命魏公》,讲了近二十年;直到建安十九年“位在诸侯王之上”以后,才不再说了。

此类说词是他一定时期的思想反映,并曾在政治上起过稳定人心的作用,但却束缚了其后来的行动;其四,最根本的是他始终不愿把自己同刘备、孙权摆在同等地位上。

如果遽为天子,客观上无异于承认了刘备、孙权割据政权的合法性,无异于把自己降到了一地方政权的位置上。

所以当孙权上书“称说天命”时,他便不无诙谐地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

当然,这一点的作用,实际也在削弱。

他在最后的岁月里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又在洛阳构筑建始殿,实际就是准备篡汉的明确表态和行动。

我认为,如果他能多活几年的话,他会自己完成这件事。

他死了,其子曹丕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所以加快了步伐,仅用几个月的工夫就把汉献帝赶下了台。

以上就是我对待曹操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总的倾向可以概括为:肯定其事功和诸多有影响的思想,有区别的对待其诡谲之情,非议其嗜杀以及酷虐变诈的为人。

至于置评是否得当,只有虚待方家之言了。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